許蓉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快樂中健康全面地成長。
關鍵詞:小學英語;非智力因素;高效課堂;教學方式
一、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為了激發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上,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地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會更加信任和愛戴,在英語的學習中也會做到愛屋及烏,認真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去。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學會尊重學習,要本著民主公平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回答,不要批評指責學生,避免學生出現學習的陰影。在課余時間,教師應該善于和學生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善于觀察學生,對于存在困難或者是疑惑的學生教師可以主動地他們進行談話,并且教師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學生,這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加喜愛教師,在以后的英語課堂上積極踴躍地表現自己,以得到教師的肯定,從而使學生在獲得自信心的同時找到自我。
二、適當地改變英語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前面看著英語教材口干舌燥地講課,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講。面對這樣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一些控制力好的學生,他們會機械性地抄寫筆記,然后對英語語法進行死記硬背,對于控制力不好的學生,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交頭接耳,嚴重討論課堂紀律。面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對于英語基礎知識的把握都不夠牢靠。因此,教師有必要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利用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也有很多的顧慮,認為英語教材上要求的很多內容都涉及課外內容,這樣的教學目標是沒有辦法實現的,但是教師并不能因為這個就進行大量的板書記憶,教師應該擺脫這樣的心理負擔。對于小學生來說,英語教師為學生打基礎,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在英語方面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只要學生能夠敢想、敢說,就已經達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沒有必要嚴格按照英語教材按部就班地學習。在此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師應該將教學的主體位置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英語學習的主人,寄語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運用良好的提問藝術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進行板書教學,然后教師在進行口述教學。這時候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不去思考,只是機械地去記憶,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會越來越依賴,學生不愿意去思考,養成了學習的惰性。除此之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也缺少交流和互動的機會,教師自己唱獨角戲,學生根本也沒有參與的機會,這樣學生對于教師并沒有什么接觸,教師也不了解學生,學生面對教師整天一本正經的臉,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由于學生對教師比較懼怕,在平時的課堂上不敢直視教師,更不敢和教師說話,即使有一些問題也不敢貿然去問,教學環境死氣沉沉。面對這樣的教學狀況,教師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在課堂上積極進行提問教學,這樣不但能夠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機會,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在英語課堂上積極展示自己的才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為學生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一些問題,要保證問題的價值性,要求問題答案的不唯一性,注意問題的藝術性,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討論的時候,教師不要告訴學生答案,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對于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一步一步的引導,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
總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教育人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新一代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鄭博.小學英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J].科學教育,2010(02).
[2]李鶯子.小學英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