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軍
摘 要:“學困生”有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的知識基礎及不同的學習態度、個性特點,要轉化他們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但只要不放棄,就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成效,感化是關鍵,轉化是目的!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因人施教;愛的教育
“學困生”的轉化是教育教學中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學困生”轉化的成敗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一個標志。我在近二十年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逐步摸索出一些轉化“學困生”的經驗。
一、找準成因是轉化的基本要求
“學困生”的產生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的:有的家教不當,有的不適應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機制,有的沉迷網絡,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自身素質差造成的。
針對不同的原因,要實施不同的解決方案,切不可“一刀切”。
二、因人施教是轉化的不二法門
“學困生”大多數基礎知識不牢,知識斷層嚴重,而且零散、不系統。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降低起點,減小坡度,避免過高要求,并合理安排進度,讓這些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教師還應該針對不同情況,通過學生分層、目標分層、課堂分層、練習和作業分層、測評分層、激勵分層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慮“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類推進。
三、方法指導是轉化的根本途徑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這些至理的教育思想無不強調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有些“學困生”雖然學習學科也有積極性,但成績卻總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學科學習策略,不會調控自己的學科認知過程與方法。所以加強學法指導勢在必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滲透學法指導,適時對“學困生”進行學法及心理輔導。提倡個性學法,倡導和鼓勵“學困生”去探索符合自己個性特征的學習方法。
四、激發興趣是轉化的不竭動力
托爾斯泰說過一句話:“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的動力,是最好的導師,學生只有愿學、樂學才能學好,因此要結合學科特點,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方法,幫助“學困生”克服困難,再加以理想教育和必要的課外活動,逐漸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使“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和激發。
五、互助學習是轉化的源頭活水
“學困生”對學習缺乏自覺性,需要經常督促指導。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況進行異質結合,讓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及行為習慣較好的學優生與學習或品行存在一定障礙的“學困生”結成互助學習小組。
子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優生和“學困生”結成互助合作學習小組,學優生在學習上給予“學困生”幫助,無論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還是在學習成績方面,無疑都會對“學困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六、三心、三愛是轉化的不朽靈魂
所謂三心,即是信心、耐心和愛心。教師必須對他們保持足夠的信心,這樣,在他們身上就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他們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我們一定要懂得忍耐,要充滿熱情和信心地去鼓勵他們,這便是“耐心”。“學困生”和其他學生一樣,有特長和閃光點,教師要捕捉“學困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其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所謂三愛,即是愛工作、愛學生、愛班級。在教學中,教師對“學困生”應從愛出發,這便有了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學困生”是脆弱的、敏感的,適當的賞識是一種正確的愛,也是對“學困生”的一種鼓勵和贊賞!
“生命如水,賞識人生,學會賞識,愛滿天下。”
七、家訪工作是轉化的橋梁紐帶
教育學上有個“5+2=0”的理論,意思是說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敗,足以抵消學生在校5天學習所得。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教育教學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強家庭、學校的聯系,構建德育網絡化。學校、家庭對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影響,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學困生”有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的知識基礎及不同的學習態度、個性特點,要轉化他們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但只要我們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實施不同的教育教學對策,并多給“學困生”一份關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將使“學困生”昂首跨入先進行列之中。
參考文獻:
[1]解正寶.自我印象與后進生轉化[J].班主任之友,2007(05).
[2]吳櫻花.遭遇學困生:學困生的教育與轉化技巧[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01.
[3]鐘日詳.教師轉化后進生的9大技巧[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04.
[4]安奈特·布魯肖,托德·威特克爾.改善學生課堂表現的50個方法[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