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紅 張旭初
【摘要】媒介融合時代,深度報道仍是黨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黨報必須通過提供獨家的、高品質的深度報道,打造精品深度報道欄目,建立吸引讀者的長效機制,培養讀者對黨報的追看習慣甚至閱讀饑渴,進而提高黨報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黨報 深度報道 核心競爭力
去年底今年初,國內報業有兩件事耐人尋味:先是羊城晚報萬元底薪聘深度報道記者,希望做強深度報道板塊;后是中國青年報撤銷特別報道部,將其并人全媒體協調中心。最近兩年,一些紙媒對深度報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或有意增強力量,或有意削弱力量。
深度報道一直是構成傳統紙質媒體嚴肅新聞的核心內容,被視為紙媒特別是黨報的“拳頭產品”。然而,面對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日益激烈的媒介競爭,一些紙媒為是否需要堅守深度報道陣地而糾結。當前,深度報道之于黨報的意義在哪里?對于深度報道,黨報究竟該弱化還是強化?
一、媒介融合時代,深度報道更是黨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近年來,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很多人在唱衰紙媒的發展前景。事實上,紙媒在其發展史進程中并非一帆風順。作為曾經的“第一媒體”,它遭受過兩次嚴峻挑戰:一次是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風靡全球,二次是20世紀中葉電視走進普通家庭。然而,面對廣播、電視的挑戰,紙媒不僅沒有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消亡,而是開疆擴土,并且在20世紀90年代走向繁榮,這種繁榮一直持續到本世紀的頭十年。也就是說,只要紙媒不斷改革創新,就有機會實現“逆襲”。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紙媒存在著天然的劣勢。比如,時效性差是其最大的弊端。移動互聯網時代,紙媒在時效上無法與新媒體甚至是同處傳統媒體之列的廣播電視一爭高低。又如,即使進行了多輪擴版,紙媒的版面空間仍然有限,因此在信息容量上無法與網絡媒體爭鋒。再如,憑借日益先進的搜索引擎,受眾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而報紙在這一方面顯然處于劣勢。
看清自身“短板”后,紙媒必須通過尋找自身優勢來彌補先天不足。相對于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快”與“多”,紙媒的優勢在于權威和深度。首先,從權威性來看,囿于“個人編發、公眾視聽、受眾評論、集體交流”這種傳播方式,新媒體提供的新聞資訊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而且信息龐雜、資訊過剩。而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高準則。一些精英讀者也希望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權威閱讀、有效閱讀,而長期積淀形成的權威性、公信力,讓紙媒特別是黨報成為這些讀者的理想選擇。其次,從內容深度上來看,受傳統新聞采訪體制和采編人員專業化程度的限制,加上網絡媒體跳躍性、短效性等特點,新媒體在內容深度上很難有質的飛躍,而紙媒恰恰具備記者有權深入挖掘事件真相、編輯有相對寬裕的時間對版面進行精心打磨等天然優勢。在眾多報道形式中,能將這些天然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非深度報道莫屬。
就深度報道而言,黨報在操作上無疑更具優勢:一方面,長期以來,黨報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發審稿程序,擁有一支作風正、專業化強的采編隊伍。這是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保證。另一方面,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黨報擁有比新媒體多得多的新聞采訪便利,有條件對新聞事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深入調查,滿足受眾對新聞背景、細節展示、前景預測等深層次的閱讀需求。
因此,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仍是黨報最可見的優勢,也是必須堅守的底線。當前,黨報要拼的仍是公信力,是不斷創新的真實、權威、深度的優質內容。
二、走出深度報道的傳統誤區,再造深度新聞的全新價值
深度報道概念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是報紙為抵制電子傳媒競爭發展而來的。深度報道致力于對重要社會問題或事件進行多視角、多層次、多穿插的廣泛跟蹤、深入剖析,留給讀者思考和判斷的空間。根據《新聞傳播學辭典》的解釋,深度報道是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方式。
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紙媒對深度報道之“深度”的理解明顯存在誤區,似乎只有長篇大論,只有引經據典,只有辭藻華麗,方顯深度。事實上,長篇大論,未必就有深度,繞來繞去,說一些大話套話空話,這是典型的偽深度;板著面孔說教,未必就言之有物,而放低身段說真話實話,未必不是深度。翻開報紙,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所謂的深度報道只是信息和觀點的重復,看完整版的“大稿”“特稿”卻不知所云。這些打著“深度”幌子的“注水新聞”,或堆砌材料,照葫蘆畫瓢;或生搬硬套,“三段論式”地組織報道,造成新聞價值嚴重縮水,深度報道只具有量的廣度而缺乏質的高度,浪費報紙版面也浪費讀者時間,從而削弱了報紙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近些年,一些黨報就是因為一味說教,墨守成規,讓深度報道從拳頭產品淪為新聞滯銷產品,讓讀者視之為“雞肋”。
媒介融合時代更需要深度報道,但不是平面的、簡單的“大塊頭”稿件,而是“具備理性精神和科學生產方式”的深度新聞,是能夠讓讀者喜聞樂見、聞之受益的深度新聞。在中國當代情境中,深度新聞很容易受到政治和商業的雙重影響;專業性嚴重不夠,文本陷入故事化,水分多,干貨少。因此,“理性”和“科學”是黨報深度報道改革創新的兩大關鍵詞。
對于黨報深度報道來說,回歸理性首先就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去“宣傳味”,自覺摒棄附著在新聞生產之上的鮮明的意識形態。一家將意識形態置于新聞議程設置重要決定地位的報紙,很可能是一家樂于觀點爭論而無法將新聞傳播到位的媒體。鮮明的意識形態之于新聞報道所追求的終極原則——客觀性與真實性相違背。同時,要去“商業味”,防止被商業經濟利益綁架。
所謂“科學的生產方式”,就是黨報要堅持新聞報道的最根本的立場;恪守客觀性與真實性原則。同時,黨報要注重培養新聞采編隊伍,不斷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世界變化日新月異,編輯記者必須具備接受新生事物的駕馭能力。唯有這樣,方能采編出具有深度思考的深度報道,深度報道因而才能成為形成黨報權威的重要力量。
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發現具有重大傳播價值獨家新聞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通過對同一新聞深度開掘,則完全可能會有獨到發現。即使在淺閱讀盛行的當下,《南方周末》依然有著做人的發行量和龐大的閱讀群體,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其優質的產品內容有著別家無以企及的核心競爭力。
三、發揮黨報自身優勢,堅持“內容為王”原則,做足做活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未必能讓傳統紙媒扭轉頹勢,但是如果不做深度,多數傳統紙媒恐怕很難走出困境。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是黨報轉型發展的第一要務。黨報如何做強做活深度報道,形成內容優勢,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突破:
1、強化新聞議題設置,提高新聞策劃水平
長期以來,黨報一些采編人員有“皇帝女兒不愁嫁”心態,對新聞策劃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以致一些所謂“策劃”過于平面化、缺乏操作性。而一提深度報道,黨報記者腦海里蹦出的往往是一些與讀者沒有直接聯系的宏觀概念,宏大敘事的結果往往是材料堆砌,枯糙乏味。黨報在確定深度報道選題時,摒棄一種宏大敘事的理念,選擇那些與讀者興趣點息息相關的人物和事件。同時,應主動對接新媒體,更多地關注輿論熱點,特別是本土熱點,了解受眾急需了解和高度關注的聚焦點,通過深度報道的形式滿足受眾在獲知表層信息后對深層次信息和觀點的需求。
2、求真求是消除疑點,做深做透焦點新聞
自媒體讓人人擁有“麥克風”、人人成為“發言人”的同時,也讓自己具有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天然“短板”。海量信息讓公眾難免“霧里看花”,微博、微信報料常常讓事件真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撲朔迷離。對此,黨報要善于針對公眾關注的熱點和疑點、社會上的虛假新聞和網絡上的不實傳言設置議題,探討并澄清民生熱點、難點問題,以細致而權威的報道還原真相,適時對讀者進行正確有效的輿論引導。對于發生在全國各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新聞,則以“地方元素”作為切入點,挖掘不同視角的幕后新聞。
3、借力微博微信等網絡渠道,擴大深度報道影響力
信息傳播渠道和新聞獲取方式的多樣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時代趨勢,讀者特別是年輕的網友們,更習慣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網設備接收信息。面對這一趨勢,身為傳統媒體的黨報必須加快與新媒體融合,努力在新媒體平臺上占據一席之地。黨報亟須將門戶網站、移動應用、微博、微信等作為與報紙并重的信息傳播渠道,從而擴大深度報道的影響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黨報深度報道在借力新媒體通過網絡傳播過程中,要避免被斷章取義、片面解讀,被部分曲解。
4、改進文本形式和報道技巧,做細做活深度報道
在“淺閱讀”盛行的今天,能夠做到在海量信息沖擊下仍堅持把一篇長文看完的人已經不多。這就讓那些解釋性、證據性、調查性的內容在閱讀中“流失”。面對深度報道的這種傳播困境,黨報應該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對深度報道的文本形式和報道技巧加以改進,以適應淺閱讀時代人們閱讀習慣的變革。黨報如果能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手段,實現多媒體的深度報道,就會比傳統黨報深度報道的整體傳播效果好得多,也更能適應網絡信息傳播的規律。黨報深度報道在寫作技巧上要注重細節的運用,使深度報道故事化。此外,黨報還可以用超鏈接的形式對深度報道進行詳盡解釋和背景闡述,比如可通過設置鏈接點,減少篇幅,豐富背景信息。這種背景通過網上信息的互聯,可以無限延伸,由此深度報道的深度,便可從有限深度邁向無限深度。
5、恪守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集中人財物打造精品稿件
編輯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是黨報做好深度報道的關鍵所在,更是黨報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黨報記者要進一步踐行“走轉改”精神,走進第一現場,盡可能地接近采訪對象,掌握第一手素材,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體驗式采訪。黨報采編人員不能僅僅依靠電話采訪,特別是不能將網絡搜索獲得的第二手材料作為新聞事實,以訛傳訛。此外,黨報不妨拿出95%的財力和人力做好5%的深度報道,打造精品稿件,進而提升黨報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提供獨家的有品質的深度報道,建立對讀者的長效吸引機制,讓讀者對黨報形成一種習慣性閱讀選擇,甚至閱讀饑渴。
總之,當前,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傳統的紙質媒體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除了客觀準確、及時地推出動態新聞外,仍要堅守深度報道這一新聞品種,努力將新聞做深刻、做詳盡、做透徹。作為紙媒的典型代表,黨報更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做足做活深度報道,以內容優勢贏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