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亮

【摘要】黨政報刊上的典型人物通訊是我國新聞報道的一種特殊體裁,作為一種宣教色彩強烈的新聞作品類型,現在似乎正遭受到學者和受眾的質疑、排斥。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信任危機”?本文對幾家中央和省級黨報的兩個典型人物通訊的系列報道進行分析,重點針對寫作文本中暴露的突出問題進行歸納,探求新聞寫作與典型人物報道影響力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對該類通訊寫作和報道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黨報典型人物 通訊 寫作
我國的典型人物報道發軔于上世紀40年代,延安《解放日報》以一篇《忘不了革命好處的人——記模范勞動英雄吳滿有》拉開了我國典型人物報道的序幕。在我國典型人物報道70多年的歷史中,涌現了焦裕祿、孔繁森、王順友等一大批堪稱經典的典型人物形象。作為新聞作品的典型人物報道具有信息傳播、輿論引導、道德示范以及社會人文等傳播價值,并以其強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激發了一代代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人物報道模式和寫作范式。
但是,由于我國典型人物報道過于注重宣傳,“高大全”的典型人物報道方式凸顯,加之當代信息傳播日益活躍和思想的多元發展,典型人物報道開始出現“信任危機”,其傳播力和影響力也被削弱。很多典型人物報道研究是從單個典型人物報道出發,進而分析其報道策略、報道方式、報道效果等宏觀層面,而較少的從寫作的微觀層面進行分析。在筆者看來,典型人物報道之所以不能感動人、感染人,寫作上的缺點是最大的“硬傷”,而這些頑疾直接導致了新聞人物的失真及感染力的凋零。
一、兩個典型人物通訊寫作分析
本文選取了2013年中宣部劃定的全國“重大宣傳典型”菊美多吉和2014年中組部追授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畢世祥(均為四川人)二人的系列人物通訊作為研究文本,選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三家中央級黨報和地域接近性最強的省級黨報《四川日報》為研究對象。其中,菊美多吉的人物通訊報道四家媒體前后共汁10篇,畢世祥的人物通訊報道也是10篇。
不可否認,中宣部每次確定全國重大典型都會組織采訪報道,在一定時間內造成了不小的聲勢。但是,每次重大典型人物報道之后,接踵而來的大多是淡忘。筆者在仔細閱讀和對比四份黨報相關報道的基礎上,在菊美多吉和畢世祥兩位典型人物的寫作中發現了大量的錯誤和缺點。這里,筆者用了“大量錯誤和缺點”這個詞,其實并沒有夸大事實。這些寫作上的錯誤和缺點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表l所示。
筆者之所以沒有詳細列出這些通訊寫作中存在的所有錯誤,除了考慮到版面的限制,也考慮到把所有的微小的瑕疵一一列出難免迂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錯誤在這四家黨報的典型人物報道中大量存在。而建立在大量細節錯誤和寫作“硬傷”上的人物報道必然導致失實,很難感染讀者。
二、寫作問題頻發的部分原因
1、時效性缺失,導致許多新聞細節失實
多數全國性、地區性的典型人物報道都是自下而上的,即“典型事跡首先在地方性媒體上傳播,隨著影響力的逐步擴大繼而推廣到全省甚至全國”。因此,一般情況下級別越高的黨報的典型人物報道其時效性就越差。例如,菊美多吉的先進事跡是在其去世近一年后才展開大規模報道,畢世祥的先進事跡也是在其去世近5個月后在全國展開密集報道。這樣,由于時間過長,很多細節難免記不清楚;另外,再加上大規模的記者采訪團涌人,常常出現十幾名記者圍著一個采訪對象追問,很可能造成被采訪對象的情緒緊張、言語夸張和失實。
2、記者采訪不夠深入,采訪和寫作存在懶散和畏難情緒
對于中宣部劃定的重大典型,從中央到地方都比較重視,無論是采訪還是報道規模都很大。所以,地方上為了迎接中央媒體的采訪,會事先準備好大量的宣傳材料:典型人物的生平、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甚至別人在哪一件事上有怎樣的評價都十分詳細。地方宣傳部門這樣的做法雖然有利于上級黨報記者采訪和了解典型,但也助長了一些記者懶于創新和蜻蜒點水式采訪的毛病,把一些原始材料稍微變一下說法甚至直接大段引用也不在少數。
3、對于重大的典型人物報道,新聞寫作“求穩”壓過創新
“在推出典型之前,組織者都要事先策劃,先分析人物,對宣傳主題進行高度提煉,對典型人物進行準確定位”,這樣就造成了典型人物報道泛政治化的傾向。記者在各種宣傳紀律和要求下,寫作上的創新性被嚴重壓制,為了確保方向正確,很多記者寧愿按要求完成平淡無奇的報道也不愿意冒險對典型人物報道進行創新。
4、報道模式要求步調統一,使新聞通訊的寫作缺少對典型人物感人細節的深入發掘
黨報典型性人物報道一般是在宣傳部門敲定后迅速組織報道方案,不論是選題策劃和采訪活動,還是見報時間都有嚴格要求。“政治因素主導著典型人物報道的議程設置,媒體議程的自主性受制于此,而受眾的議程則被忽視”。這樣就造成了新聞記者接到采訪要求時任務緊迫,采寫過程中統一安排的采訪流程缺少自主性,寫作中采訪的素材受到限制。而在一段時間“狂轟濫炸式”的密集報道結束后大多會偃旗息鼓,缺少延續性和有先有后、錯落有致的統籌報道安排。
三、黨報典型人物通訊寫作的出路
黨報典型人物通訊寫作的創新談了很多年,也討論了無數遍,但是典型人物通訊似乎不改舊貌。究其原因,就在于“典型人物”已經在受眾心中固化成了一個群體——他們大多有政治堅定、大公無私、舍己為人、敬業奉獻的優秀品質,這顯然成了他們的“群體特征”。要想把典型人物寫好,就要打破受眾心中這個固化的印象,建立一種新的靈活、個性的寫作方式。
1、把握“自選動作”是打破固有寫作模式的前提
一些全國性的“大典型”,“要由中宣部進行統籌……常常會規定集體采訪的時間、報道時間、報道形式、報道長度……甚至稿件的基調等。”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策劃像是一篇事先提供了豐富素材的“命題作文”。如果大家都按要求、按素材寫作,不能說寫不好,但很可能寫不新。因此,黨報典型人物的寫作一定要鼓勵各個報紙發揮不同的特色,減少、減弱整體策劃,增加、增強個體策劃,讓各個黨報在完成一些必不可少的“規定動作”的同時,多一些“自選動作”,甚至鼓勵各級黨報自己發掘、策劃、推出新典型。
2、突出各黨報之間不同的寫作側重點
我國的黨報是“政黨主辦、領導與資助,代表政黨發言……一般以政治宣傳為主要內容”。因此,我國的黨報其實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僅包括中共各級黨委主辦的報紙,還包括了各級黨委直接主管的各種機關報。這樣,各個黨報之間級別和地域的差異明顯,而在各種機關報中又有很多行業類、特色類報紙,這樣就給各黨報提供了差異報道的足夠空間。比如,在菊美多吉和畢世祥的相關報道中,《人民日報》可以從干部政治堅定、為人民服務方面重點介紹,而《光明日報》就可以重點突出他們在推動科教文衛方面的成績,《經濟日報》則重點發掘它們任內在發展經濟方面的方法和成就,《四川日報》則毫無疑問的突出地方特色和地域接近性。然而,在這兩個典型人物寫作中,我們感覺到更多的是一種扁平、相似的的報道方式,選材過于雷同,寫作手法單一,沒有突出各黨報的風格特色。
3、研究典型人物特質,做到差異化寫作
典型人物報道,經常會給我們造成一種印象,不管這些典型人物從事什么職業、來自什么戰線,他們好像是眾多沒有個性的“個體的人”組成的群像——他們都擁有許多時代需要的優秀品質,他們善良、勇敢、忠貞、堅韌……但是,要找出他們之間的大的差別恐怕就很閑難。然而,典型人物寫作“要求我們不能把它簡單地寫成一部‘好人好事錄’”,也就是要求記者要“打破千人一面的敘事模式,以平民化、組合化敘事策略為典型人物勾畫出與眾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而塑造一個個鮮活的、有個性和有差別的典型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