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巖
【摘要】自2010年底中國第一部微電影出現后,微電影迅速占領市場,在近5年的發展過程中,漸漸走向成熟并且呈現多元化趨勢。微電影與青年亞文化天生具有很強的粘合度,一方面,微電影身份的特殊性、傳播的碎片化和創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亞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穩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利用微電影尋找到青年群體的身份認同感,向主流社會發聲,表現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經典、否定權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觀,從而達到建立主流社會話語權和獲得主流社會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 微電影 觀察與思考
以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線運營為標志,一個屬于中國的“微時代”正式拉開序幕,此后,“微”的概念迅速占領人們的日常生活。2010年底第一部微電影出現,結合了電影的敘事和影像風格、短片的時長和大眾化后現代特性、廣告的商業特征和營銷理念,并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兼具電影式美學、廣告式運作、新媒體發布的微電影迅速占領市場。從2011年微電影元年開始,歷時近5年發展的微電影,已漸漸走入正軌并呈現多元化趨勢。
微時代是注意力經濟時代,新媒體迎合了快餐文化的需求,將圍觀和狂歡推向極致。微文化兼具及時性與瞬時性、多元性與拼貼性、自發性與自愈性、變化性與同質性。微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微時代賦予的特性,并表現在其藝術創作中。而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與微電影的特性相互契合,體現為:一方面,微電影成為青年亞文化的書寫形式;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受到微電影傳播的影響。
一、微電影成為青年亞文化的書寫形式
1、微電影身份的特殊性為書寫青年亞文化提供可能
微電影是誕生在互聯網上的特殊電影形式,用最近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互聯網+電影”。根據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微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兼具了互聯網和電影的特征,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認為微電影是除影院電影、電影短片之外的“第三電影”,微電影可被視為一種文化文本,它兼具以微時代為創生背景的電影運動,以市場為核心的反映互聯網新形態和當代媒體新格局及其優勢的商業運動,以及知識分子社會批判的萌發和基礎性的風向標。微電影的特殊身份正是它以青年亞文化為主要表達內容的首要原因。
2、微電影傳播的碎片化符合青年亞文化的文化特征
(1)微電影的碎片化表達。由于受到體量小的限制,微電影改變了傳統電影的敘事結構,使之更緊湊,線索往往是單線結構,人物設置簡單,情節上將無足輕重的鋪陳和背景介紹全部舍棄,把展現高潮作為影片重點,盡可能地壓縮開端和結局,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碎片化表達。在內容選題上,避開重大題材和復雜故事,更善于表達生活的片段。如2012年法國凱撒獎最佳短片《調音師》在短短14分鐘內用碎片化回憶和高度濃縮的懸疑故事盡顯世間百態。碎片化表達有利于青年亞文化的傳播,但同時也帶來了缺乏歷史厚重感、無思想深度等問題。
(2)大數據時代的海量傳播。微電影的傳播是“病毒式”的,觀眾主要通過網絡媒體或移動互聯網終端觀看微電影。目前,幾乎所有的視頻網站均開設了微電影專區,比如優酷、土豆、新浪、騰訊、愛奇藝、搜狐視頻等,這里成為微電影傳播和交流的場所。而這種海量碎片化的傳播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從一些影響力較大的微電影的點擊率上我們就足以看出年輕族群的力量。如2010年《老男孩》在優酷首播時,短短幾天便創下了幾千萬的點擊率。2011年新浪網打造的微電影《4夜奇譚》,短時間內點擊率就突破2.1億次。
(3)受眾的選擇性和互動性。網絡和移動終端使得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將人們的觀看時間分割得更加瑣碎,人們利用閑散的空余時間來觀看微電影。點播、跳轉、快進等等成為人們觀看視頻時最常做的事情,人們已經很難有耐心去集中精力在網絡或移動終端完整觀看一部作品。而微電影恰巧十分有效地填補了受眾的“碎片化”時間,符合受眾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微電影面向的視頻網絡群體是80、90后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對于視頻接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只有與之產生足夠情感共鳴的作品,才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3、微電影創作的草根化有利于青年亞文化的表達
(1)創作者的非專業化。目前,微電影的創作者包括廣告公司的從業者、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工作者、影視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專業素養并不高的視頻制作愛好者等,他們大部分是草根階層。與過去的傳統影視制作不同,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影像制作方法。正如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一樣,微電影創作的幾乎零門檻條件也同樣讓更多夢想做電影的人可以盡情地去表達自己的影像語言。事實證明,很多有創意的微電影都是出自網民之手,而他們中大部分是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人,他們的作品中自覺地描寫了青年人的彷徨、抵抗、批判等情緒,希望獲得認同感。
(2)作品人物形象設定多為小人物。微電影在創作內容和題材上更加貼近生活,人物形象多為草根式的小人物。比如《老男孩》用懷舊的方式,喚起了80后的共鳴,因為他們在這些老男孩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許多廣告微電影也同樣如此,廣告主為迎合目標受眾,以青年亞文化為切入點,適應青年人的審美距離,找到共鳴點。
(3)接受者的草根化。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認為,今天“草根”階層在某種程度上定義著我們的影視生產。從經典到流行,教化到娛樂為主,為青年亞文化提供了滋生的空間。在微電影中人物對白更加生活化,且貼近網絡語言,也充分證明了接受者的草根化。
二、青年亞文化受到微電影傳播的影響
1、網絡時代下的新型中國青年亞文化
在中國現當代文化史中,青年亞文化一直存在,但是之前更多的青年文化是認同和追隨主流文化、成人文化的。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西方文化接軌,突飛猛進的互聯網技術形成了全球化,已經改變了青年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青年亞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成為當代青年文化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相對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變性和挑戰性等特性有別于位居社會主體的成人文化;而相對于基本認同主流價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則具有非主流、邊緣性的“亞”文化或“次”文化特征。網絡時代下的中國青年亞文化通過新媒體生長、擴張和傳播,使得新媒體成為新型亞青年群體的文化場域。大量青年群體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已經和網絡密不可分,他們通過網絡來表達思想和傳遞情感,使之成為輿論的主陣地。微電影憑借其網絡傳播的優勢,有效利用青年人“沉默的螺旋”等群體效應,關注時代熱點,喚起廣大青年群體的共鳴,這也是為什么大量的微電影以青春、夢想、懷舊為主題的原因。
2、微電影和青年亞文化
出生或者生長在網絡時代的青年群體,天生就與新媒體結緣,他們通過新媒介所接收的信息遠遠超過了傳統主流渠道,比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傳統媒體等。酷6電影受眾調查的數據顯示,微電影受眾主體由18-35歲的網民構成。這些人的職業集中于在校學生、企業職員等,是“最具消費能力的主力人群”。青年亞文化主體通過網絡建立起了一個新的虛擬世界,新型的青年亞文化就誕生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他們將對權威的否定、對主流文化的抗爭、對父輩的反叛、對自我身份的否定等都通過虛擬世界進行宣泄、表達、消解。而微電影在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起到了溝通與對話的作用,作為新媒介的符號傳遞者,成為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紐帶,擔負起了重構青年價值觀的任務。
青年亞文化具有自覺意識,然而不同年代下,青年亞文化的外在表現卻在發生變化。今天的青年亞文化盡管仍然拒絕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但這種抵抗不同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的青年亞文化。縱觀微電影作品,其在生產、傳播和接受過程中顯示了自我價值的身份認同,而且部分微電影在內容上具有青年亞文化的抵抗和批判特征,但是其對抗性卻消弱了許多。受到了流行文化和娛樂文化的影響,微電影題材主流化、傳播商業化、內容娛樂化,娛樂、消費、惡搞成為青年亞文化的構成要素,使亞文化的對抗性得以削減,漸漸趨同主流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矛盾,使主流文化更加包容青年亞文化。然而從目前良莠不齊的微電影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作品為了提高“注意力”,喜歡把視角放置于青年的獵奇心理上,把性、暴力、隱私作為渲染重點,而偏離了青春的反叛、抵抗、成長的核心元素。
結語
新媒介語境下的青年亞文化在與主流文化的對抗和協同中,通過微電影載體的表現形式,顯示出文化創新的潛能,從而對社會整體文化的變遷發生積極的作用。“互聯網+”也給電影藝術本身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微電影身份的特殊性、傳播的碎片化和創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亞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穩定等文化特征,青年亞文化利用微文化的“注意力經濟”效應,通過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惡搞、狂歡等抵抗方式對青年亞文化進行書寫,從而尋找到青年群體的身份認同感,向主流社會發聲,表現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經典、否定權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觀,從而達到建立主流社會話語權和獲得主流社會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同時,青年亞文化是一直存在的文化現象,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青年亞文化具有可引導的一面,只要加以適當引導,充分發揮其積極面,它就會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微電影并不等同于青年亞文化,但二者天生具有很強的粘合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微電影的形式,正確引導青年群體的情感表達,無論是對于青春夢想的執著追求,或是成長路上的彷徨無奈,還是對于現實社會矛盾的批判反抗,都是有利于青年群體自我認同和自我表達的方式。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也為微電影這種碎片化的新媒體電影形式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表現主題,促進更多有創造力作品的產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