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占香 張平
摘 要: 閱讀可以強化文化認同、凝聚國家民心、振奮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質、淳化社會風氣、構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當今大學生受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影響,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結合校園網絡教育平臺與圖書館資源,在大學生中推廣訂制的“微閱讀”計劃,以手機推送形式為學生提供手機閱讀服務,是擴大大學生閱讀量,引導健康閱讀,提高大學生閱讀能力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 手機 微閱讀 定制
“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大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的益處,微觀來說,可以修身養性益智;宏觀來講,青年人閱讀能力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為閱讀可以強化文化認同、凝聚國家民心、振奮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質、淳化社會風氣、構建社會核心價值觀。正因如此,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全民閱讀第一次上升到國家層面。
一、大學生閱讀現狀分析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中國人均閱讀量在世界上排名極低。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雖比上年增長0.38本,但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遠遠低于以色列的人均64本。超五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面對如此嚴峻的讀書形式,倡導“全民閱讀”無疑成為改變閱讀現狀的一劑強心針。
但是,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實用主義風行、電子化出版物如洪水般沖擊傳統閱讀方式的今天,大學生閱讀方式和閱讀狀況又是什么樣的呢?究竟還能有多少人領略紙墨清香帶來的閱讀的愉悅感呢?
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首次超過半數,人均閱讀電子書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上升了9.8個百分點。調查結果顯示,國民每天平均接觸報紙、圖書、期刊的時間有所下降,而上網和進行手機閱讀的時間則在增加,人均每天讀書為13.43分鐘,人均每天上網則為50.78分鐘。各類閱讀中,14.9%的人使用“手機閱讀”,另外還有1.3%的人通過PAD、MP4、電子詞典等其他手持式閱讀器進行閱讀,且91.0%的讀者表示閱讀電子書后就不會購買此書的紙質版。因此,傳統紙質閱讀媒體受到沖擊,數字閱讀有代替傳統紙質閱讀的趨勢。
另據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手機閱讀市場用戶調研報告2010))稱,手機閱讀已成為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頻率較高的應用之一,每天閱讀一次及以上的用戶占比達到45%。在手機閱讀用戶中,大學生占據相當重的比例。據易觀國際最新報告《2011年中國手機閱讀市場用戶研究報告》研究發現,中國移動手機閱讀業務發展迅猛,用戶滲透率逐步提高。報告稱,手機閱讀最主要的兩部分為“手機報”和“手機小說”。手機報用戶中,19~29歲的用戶占到很大比例,約占全部使用用戶的73.6%,高學歷的用戶比例較大,尤其是本科與大專用戶,其比例分別為46.5%和24.4%。手機小說用戶中,19~23歲的用戶占到很大比例,約占全部使用用戶的49.4%,其次是24~29歲的用戶,其比例占到27.8%,其中本科與大專用戶比例分別為48.2%和24.8%。學生有明顯的手機上網傾向,因為手機為學生移動上網提供了最為便捷的手段。一方面是在學生中應用最多的客戶品牌“動感地帶”、“UP新勢力”等,在套餐中直接加入上網資費。這些對推動學生使用手機上網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校大學生是手機閱讀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手機閱讀特點
大學生作為年輕人,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嘗試欲望,隨著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手機功能已遠遠超出通訊領域。據調查,大學生使用手機主要集中在玩手機游戲、聽音樂、進行手機閱讀和觀看視頻等方面。隨著3G、4G時代的到來及大顯示屏、可觸屏手機的廣泛應用,手機閱讀比例呈上升趨勢。
目前,大學生手機閱讀內容以休閑娛樂為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調查指出,在手機上網應用中,手機網絡新聞使用率排名第二,其后依次是手機搜索、手機網絡文學、手機發帖回帖和手機微博。近年來,手機微信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
基于手機體積小、便于攜帶的特點,手機成為大學生隨身攜帶的“書本”,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手機內存的閱讀內容,或進行在線閱讀。目前,大學生主要利用零碎時間進行閱讀,即手機閱讀呈碎片化閱讀模式。調查顯示,大學生手機閱讀時段,排第一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排第二的是課堂及會議間隙。
三、微閱讀定制計劃
由于手機在大學生中的廣泛使用,何明星提出將手機閱讀與教育結合起來,教育將成為手機閱讀的主題內容,其中不無道理。有學者指出,目前手機閱讀以娛樂化為主,要引導學生將手機閱讀向手機學習方向轉變。甚至提出手機可以在很多情況下取代教科書,特別是在語言、詩歌、文學、演講、歷史等方面的學習上有很多優勢。
大學生利用手機閱讀要面對海量閱讀信息,其中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大學生如果漫無目的地在閱讀材料中瀏覽,不僅無端耗費寶貴的閱讀時間,更會因垃圾信息的充斥而被誤導,甚或扭曲自己的價值取向。要想提高大學生的閱讀效率,不僅需要保證閱讀時間與閱讀數量,更要確保大學生接觸到的是優質閱讀內容。學校充分利用優厚的師資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專業研究方向等不同因素先行篩選閱讀內容,以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的形式,為學生訂制閱讀計劃,可以包括通用的人文類閱讀內容,也可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定制推送適合本專業的閱讀內容,以滿足不同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受手機顯示屏及大學生“碎片化”閱讀時間所限,手機閱讀內容不可能和名著或大部頭學術著作相提并論。何明星指出手機閱讀內容的表面形式應是非系統、非線性的結構,每次閱讀內容的長度應不超過千字,前一章閱讀內容和下一章內容之間不需要嚴謹的邏輯關系,但在整體上應是完整的、有機的結合?!拔㈤喿x”正是為了滿足大學生這種手機閱讀特點而提出的。
“微閱讀”手機閱讀形式可以借鑒盛大文學無線總裁齊小石對手機小說的限定,基于手機閱讀的穩定閱讀時間為15分鐘,因此,“微閱讀”應具備下列特點:每次閱讀量不能太大,字數不能太多,閱讀內容具有現實性,能夠吸引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內容之間的銜接不需太緊密,但要有一定的連貫性。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或為了引導學生完成特定的閱讀任務,每個閱讀單元都可給出導語,或布置思考性、討論性任務。
四、微閱讀定制實施保障
在大學生中推廣訂制的“微閱讀”計劃,是擴大大學生閱讀量,引導健康閱讀,提高大學生閱讀能力的有益嘗試。高校以雄厚的師資為保障,以數字化校園圖書館為依托,以校園網為保障,建立起便捷、高效、實用的“微閱讀”網絡平臺,將大學生的手機閱讀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手機圖書館服務:作為擁有海量信息的高校圖書館,其面對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大學生群體,很有必要順應大學生手機閱讀這一新型閱讀潮流,為讀者提供手機閱讀服務,并將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擴展到手機平臺并提供特色服務。吳志攀教授最早提出“今天大學圖書館中的幾乎所有活動將來都可通過手機完成”的設想。但目前只有國家圖書館、上海盧灣區圖書館、東莞圖書館等少數公共圖書館推出該類服務。高校圖書館亟須轉變服務方式,為大學生實現手機閱讀提供保障。
定制功能:利用高校校園的網絡教學平臺,增加大學生閱讀的定制功能。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注冊不同閱讀主題,網絡平臺定期將閱讀材料推送到學生的閱讀平臺或固定的接受郵箱。變被動等待學生下載或登錄學習為主動推送閱讀內容,對學生閱讀起督促作用,可避免因學生懶惰或疏忽而不能完成閱讀任務。
創立“微閱讀”網絡平臺,建立“閱讀社區”和“閱讀討論組”,實現閱讀分享和互動。依托手機網絡信息發布的即時性特點,以閱讀內容為主題,創建閱讀交流平臺。讀者可隨時發表自己的閱讀體驗或評論,與別人共享;也可在“閱讀討論組”中就某一閱讀任務展開師生、生生討論,實現閱讀交流、互動和分享。
五、結語
當今社會風氣浮躁,人們很難靜心沉浸在紙墨書香中,順應社會變化與閱讀習慣改變,為大學生搭建便捷的數字化網絡閱讀平臺,成為改變我國人均閱讀量落后狀況的大勢所趨。高校應以數字化圖書館和校園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為依托,為學生篩選適合的閱讀內容,為不同學生推送不同的閱讀內容,形成一種定制閱讀,并對學生閱讀加以引導,使學生養成定期閱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CNNIC.《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手機媒體初具規模.http://www.cnetnews.com.cn/2009/0218/1345531.shtml.
[2]郭慧娟.“讀屏時代”大學生手機閱讀行為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3]郭樹行,王曉麗,夏琦暉.基于用戶興趣模型的個性化閱讀策略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4,(1):9-12.
[4]易觀分析:中國移動手機閱讀業務發展迅猛 用戶滲透率提高,http://data.eguan.cn/caibaofenxi_116566.html.
[5]周雅蕾.基于大學生手機閱讀需求的手機出版策略[D].湖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