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文杰
摘 要: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學生對語言的細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于咬文嚼字,都是閱讀過程所必需的。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起來了,會“不由自主地”想說,想抒發情感。通過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兒童的情感更明確。及時引導學生抒發內心的情感,不僅是閱讀的需要,而且是學生心理的需要。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質量 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由于應試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學生的任何自由和創新,一切以標準答案為依據。一篇文章,教師說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錯誤,學生在閱讀上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抑,對語文課興趣全無。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感語文閱讀教學之弊,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必須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在近二十年的實踐中,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有無法取代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
一、適當的煽情
當代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閱讀,那么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愿意閱讀,那他就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全體學生都喜愛閱讀、熱衷閱讀,那他就不僅是一個好教師,而且是一個優秀教師。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師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在文本、教師、學生的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說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讓學生提、議,答案讓學生辯,結論讓學生得。學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品出自己的疑……這時的讀已經不單純是對課文語言的忠實再現,而是表達自己情感與理解的“二度創作”,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讀書最高境界,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創作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進入課堂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講解之中,洋溢于講臺之上,再反轉過來如水似地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課的導語,尤其是一篇課文教學之始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練、感人,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一節課的結束語,特別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記敘文或抒情散文時的結束語,應在學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漣漪,達到“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新的欲望。
當然,教師要煽情、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泛濫,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撥動學生的心弦,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二、馳情其中
葉圣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這座橋梁本身就蘊含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的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才能與作者會面,達到情感的契合目的。學生對語言的細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于咬文嚼字,都是閱讀過程所必需的。傳神的詞語,其精妙之處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教學《梳羊角辯的小姑娘》時,學生提出文中“撿了了半截油條”、“揀了最刻薄的話”的“撿”與“揀”有何不同?通過琢磨,學生感悟到張麗認為小姑娘是個斤斤計較的人,對小姑娘十分不滿。
玩味優美的句子。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這一段時,讓學生看畫面讀課文,聽曲子讀課文,想貝多芬創作的經過讀課文等,使學生的閱讀期待得到極大的滿足,提高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牽住情感。兒童的情感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可以由生成—發展—穩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滅。在學生初讀課文入情后,教師要倍加珍視,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只要教師巧妙地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就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仿佛看到,也仿佛聽到,用整個心靈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奮,撥動他們的心弦。
痛快抒發。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起來了,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說,想抒發情感。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學生得到交流,相互啟發、感染;通過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兒童的情感更明確。及時引導學生抒發內心的情感,不僅是閱讀的需要,而且是學生心理的需要。當學生對課文《月光曲》不僅停留在喜歡,而且有深層的感悟,對貝多芬有更深的敬慕。他們明白,正是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才能創作出這樣美妙的音樂,把窮苦兄妹倆帶到這樣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時就要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去評,去贊美,進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21世紀的閱讀教學應該更開放和更具有活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支撐寬闊海洋、高廣天空的責任需要教師承擔。在閱讀教學中利用“閱讀期待”提高閱讀質量的嘗試僅是開始,能否在閱讀教學中煥發更大的生命力,還須通過不懈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賴國毅.彈撥審美心弦提高閱讀質量[J].云南教育,2006(11).
[2]賈巧玲,陳婉娟.倡導閱讀反思提高閱讀質量[J].小學語文教學,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