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華
摘 要: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就如何豐富生物的課堂教學,本文從大自然中生物資源的開發及其意義作探討,為目前生物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物教學 大自然 生物資源 開發 意義
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生物,生物就存在于我們周圍的大自然中。可是,面對升學考試與目前生物學科本身的地位,學生并不能一一了解課堂之外的一切,在學生的眼里,大自然既好奇又神秘。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自然,通過收集大自然的生物資料,使學生主動地在充滿“活”的氛圍里,感受學習生物的快樂。
一、大自然的生物資源的開發
1.教師親臨大自然,“活”教生物學。
人們的理性認識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在新課程背景下,新教材的“通識”培訓只是帶給生物教師一種生物教學的方向。教師要想順利地進行生物教學的各項活動,必須不斷加強教學基本功,利用生物教學的優勢,不斷開發周邊大自然中的生物課程資源。為此,我親臨大自然,通過實地考察生活在我們周圍的生物現象,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如經常觀察記錄校園及周邊的生物及其生長變化和環境的關系,為生物與環境模塊教學服務;利用天湖寺周邊保護完整的植被,把它當做植物教學基地;組織調查活動,為生物與生產生活聯系提供事實資料;利用周末或放長假的時間,帶上攝像機或照相機去較遠的地方考察生物。到目前為止,我已采集或拍攝整理了尤溪常見的蕨類植物,部分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鳥類,爬行類,魚類及兩棲類,部分昆蟲類及哺乳類標本或圖片資料。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上面的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加工,間接地彌補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的遺憾。例如:講“生殖方式”一節時,特地從校園周邊采取已經有孢子的蕨類植物的葉子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孢子;講到營養生殖時,取盆栽落地生根放在講臺上,讓一個學生上來輕輕一碰,長在母株上的小苗的落地生根落到花盆里。通過觀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校園周邊山上的茶樹的繁殖方式是什么。這樣上起課來生動、具體,極大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學生貼近大自然,“活”學生物學。
新課程實施后,多樣化的教材內容,要求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特別是生命現象更要求用更多鮮活生動的材料來表達。因此要善于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具體實物,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知,以豐富的感性認識體驗生命現象的奇妙和美麗。這樣大量感性認識的積累,產生飛躍,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開展“植物認種”,先選幾個對生物學比較有興趣,并在植物認種方面比較拿手的學生,作為本次活動的興趣小組組長,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先認識生物園的植物,然后由他們帶預先分好的興趣小組進行植物認種。活動過程中老師作為總顧問,隨機參與到各小組中,活動過程有疑問則可由小組組長咨詢老師,認種結束后,隨機抽選學生談談感受和收獲。開展“我為植物掛牌”、“植物知識知多少”和“保護大自然,由我做起”等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植物,認識植物,鞏固課堂知識,并從中逐漸加深對大自然的了解,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大自然的生物資源開發的意義
1.大自然的課程資源開發有利于自主合作學習的開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得經驗或體驗的過程。從生物學科來講,分布在鄉村山野、鄉村農田、湖泊、沼澤地、小溪周圍的動植物及其他生物等豐富的生物資源都屬于生物課程資源。在教師的指導與親臨大自然的情況下,學生獲取了豐富的感性的知識與經驗。初中新教材的特點除增加了大量的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等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內容外,還增加了課外調查、科學探究等活動,學生要學會廣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課程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為自身的生物學習提供更多的直觀素材,這樣一部分學生在展示自己生活經驗的同時,也在豐富和發展著其他同學的體驗,整個課堂處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氛圍中,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2.大自然的生物資源開發有利于探究性學習的開展。
現在的學生,就群體而言,知識面較窄,但廣闊的大自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探究生物學知識的舞臺。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學過程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獲得新知中的一種教學形式。正如北京第四中學的鄭春和老師所言,探究性活動耗費的時間較多。我們可以通過分工與任務的形式,規定每學期完成幾個課題,學生自主選擇,師生共同評價,在豐富的大自然體驗中,學生提出的探究問題尤其多,探究熱情高。如:“探究植物的礦質元素對洋蔥個體發育的影響”時,教師可提前幾天在實驗區進行分組指導,用水,無營養的沙,菜園肥沃土質基質,學生實驗,觀察其萌發過程并做好記錄。有個學生在做完實驗結束后的三個月拿著一本日記給我,記錄著從11月14號至3月30日的洋蔥在水中培養的整個過程,直至死亡。通過師生探究學習過程,有時候也可以發現一些研究的課題,這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訓練提供了有力幫助,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生物學核心概念有切身的感受、體驗和領悟,絕不是灌輸式或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可以替代的。同時,學生在獲得能力的過程中,不會與知識的掌握相沖突,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在面對知識的考查方面,不僅不會遜色于灌輸式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還具有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3.大自然的生物資源開發有利于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科技創新活動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成為學習型學生,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生物知識面向廣闊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不同的動、植物生命活動及生活環境都可以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對象。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的生物園地,使之成為愛科技、學科技的基地,并與校園外的自然世界結合,使校園科技創新活動逐步發展壯大。植物園資料系統化歸類整理:靈活的直觀教學的標本區,嫁接、扦插、對比實驗的實驗區,觀賞的花卉區,做好日常的實驗前后數據、文字等記錄;利用學校的一體機打印出生物園地的植物檢索表。大自然中的課程資源分類造冊列出檢索表,輔以對實驗室資源的檢索表,這些都是在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是一個活生生的“生物圖書館”。學生的體會深刻,進行研究學習時提出的問題更具有創新性。
教育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通過多方面的課程資源積累,教師在教學中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把所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課程貼近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識,學生學習時易于接受和理解。這樣師生花的時間多了,工作雖然很辛苦,卻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迎春,汪忠主編.生物教學論.陜西教育出版社.
[2]汪忠,劉恩山主編.生物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吳剛平.解析課程資源.現代教學,2006.1.2.
[4]鄭春和.改變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生物學通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