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梅
摘 要: 本文探討了“懲戒”與“情理”在學生管理中應有效結合,一方面分析懲戒教育的存在是必要的,同時注意懲戒不等于體罰。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懲戒需要愛,需要以情理為基礎,否則達不到教育目的。所以,我們應讓懲戒與情理并行,剛柔并濟。
關鍵詞: 中職生 學生管理 剛柔并濟
很多中職生由于沒考上普通高中,信心受挫,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便到中職混日子。因此,他們開始紀律觀念淡化,生活、學習中經常有意、無意地犯一些錯誤。中職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應該如何做呢?
一、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一天,我踩著上課鈴聲進教室,這時孫小明慢慢從座位上站起來往外走,這已經是第三次了,我忍無可忍:“站住!干嗎去?”“上廁所呀。”孫小明很坦然地回答。“不準去!實在不行,就地解決。”我斬釘截鐵地下令,心想:今天我偏要治治你這個毛病。這時,孫小明一愣,悻悻地回到座位。下課后,我將孫小明叫住:“憋壞了沒?”“沒有沒有!”“沒有?那你并不是真想上廁所?你借上廁所偷懶,不想上課!如果是這樣,老師幫你抽抽懶筋,肯定再不敢犯懶!”我瞪大眼珠子,語氣十分嚴肅。開始孫小明還昂首挺胸,這會兒便頭耷拉得像打了敗仗,以后再也沒有上課時間去過廁所。
事后,我反思了這件事,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回顧前兩次,第一次我和藹可親地和孫小明講:“我們是高中生了,應該在課間準備好,上課后就不能上廁所了,除非特殊情況。”第二次我有點生氣:“都上課了才想起去廁所,下課干嗎去了?快去快回,下次不允許了。”孫小明第一次去廁所:“老師,我想去廁所,行嗎?”語氣中有點膽怯,第二次:“老師,我要去廁所。”理直氣壯,第三次連問都省了。溫柔的說教不但沒解決問題,反倒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
(一)實施懲戒教育是必要的
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組成的道德共同體中,遵守各自倫理原則,承擔各自倫理責任,同時享有相應的道義權利。師生間組成的這種道德與權利聯系,就是師生的倫理關系。中國從孔子開始,教師對待學生就非常嚴格,學生對教師恭恭敬敬,可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現在有多少學生對老師畢恭畢敬?
學生應有一顆敬畏之心,尊敬師長,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學校的管理制度。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對犯錯誤的學生要批評,對犯嚴重錯誤的學生應適當懲戒,只要以對學生的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成長為目的,適度懲戒是必要的,尤其對一些紀律觀念淡薄、無所敬畏的中職生們來說,懲戒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懲戒不等于體罰。
對犯錯的學生適當懲戒,絕不是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懲戒學生的方法很多: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讓學生不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進行了深刻反省,這是何等高明的懲戒;澳大利亞組織縱火少年看望被大火燒傷的人及家屬,觸目驚心的現狀給了少年們靈魂的震撼,這又是何等高明的懲戒……
二、沒有情理的教育是冷酷的
高二建筑班有一位男生叫李強,外號“小霸王”,喜歡用武力與人溝通,上課要么睡覺,要么搞惡作劇。班里同學都對他敬而遠之,各科老師每每提起他,都連連搖頭。一次他在課上玩撲克,當場被我沒收,扔進垃圾桶。為此他很是氣憤,一連幾天不好好上課,事后我反省:我的做法是不是過于強硬,缺乏人情?
又一次,我在講課,李強又鬼鬼祟祟地拿出撲克牌,這次我忍著怒火,沒說什么,沒收了撲克,繼續上課。下課后我把李強叫過來:“如何處理撲克?”他氣呼呼地說:“全部扔掉好了!”我想如果又像上次那樣扔掉的話,我們的矛盾會進一步加深,只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起不到教育作用。于是我故作平和地說:“老師知道你想要回撲克,這樣,咱們來個約定:如果你一個星期內,上課專心聽講,不違紀,老師就還給你撲克,但不許帶回學校。”“就一周,簡單!你看著好了。”接下來的日子,李強的表現令我驚訝,以前為一點小事,他就跟同學大打出手,現在不斤斤計較了;上課也不睡覺了,認真聽課。一周后,我兌現約定,還給了他撲克。接下來的日子里,他改變了很多。
(一)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發現美好東西,使他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境中長大,就會變成對善與美無動于衷的人。”[1]受過挫折又處于叛逆期的中職生們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使自己桀驁不馴,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深入了解學生,與學生多溝通交流,想學生所想,知學生所為,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關心他們,真誠地幫助他們,讓學生能夠接受老師,并且接受這份關心與幫助。
(二)高期望,低要求。
教師的期望會影響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通常指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后,他們會表現得更好的一種現象。面對這些受挫的中職生們,我認為多給他們一些期望,多一些贊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學生就能重拾往日丟棄的信心。讓學生從每天一件小事做起,從一聲“老師您好”開始,從一聲“對不起”開始,從主動從地上拾起一張廢紙開始,一份美好的期許,一份孜孜不倦的努力,結果總會是成功的。
三、讓懲戒伴情理同行
高爾基曾說,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學生,但教育之愛不是溺愛,不是一味遷就,不是無原則包容錯誤,教育之愛是愛與嚴的結合。
中職生不是邊緣學生,不是無藥可救的學生。讓我們一起攜手,嚴而有度、柔而適中、剛柔并濟,這樣中職生們也會成為家長的驕傲、社會的棟梁,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