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義
摘 要: 作為一門運動型學科的體育,以體育教學這一獨特方式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起到獨特的促進作用。同時,體育實踐性特點具有不可替代,是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健心
體育教學涉及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運動的方方面面,秉承了重視心理調節、追求身心健康發展的思想,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因其強烈的實踐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強化體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體育教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作為一門運動型學科的體育,以體育教學這一獨特方式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有獨特的促進作用。
1.磨煉意志,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及競爭性強的特點。體育教學中的每一項內容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而且要經過一個不斷反復的練習過程。體育教學中的每一個練習,都存在成功與失敗的交替進行,在這種不斷反復的交替中,學生不斷忍受失敗的痛苦,嘗試成功的喜悅。勝不驕,敗不餒,用成功釀造自信,在逆境中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不斷磨煉,逐漸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2.宣泄情緒,緩解壓力,調節心理平衡。
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社會及家庭的期望值過高、升學及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等給大多數學生帶來了極大的生理負擔和心理緊張。其情緒狀態呈以下特點:焦慮、抑郁、孤獨、敵對、恐懼等。很明顯,這些都是消極的情緒,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則將會對學習、生活及成長造成極大危害。適度而有趣的運動則可使人身心處于舒暢、和諧和愉快之中,可以轉移不愉快的壓力源。運動后,由于肌肉收縮結束或激素分泌,還可使人處于更放松狀態。運動可暫時轉移壓力,并將不利于人體的能量物質通過運動而清除。
3.發展個性,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體育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強烈的實踐性,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這里,每個學生都懂得只有通過自身主動自覺的活動,才能將運動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活動,體驗到運動的樂趣,使自我意識得到發展,個性得以優化,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4.自我調控,增強對行為的責任能力。
體育教學因其活動性、實踐性等特點,有著較為特殊的課堂常規要求全體學生遵照執行;游戲、教學比賽等形式有較為嚴格的規則規定以保證學生在公平、合理、合法、有序的環境中進行競爭;形式多樣的分組練習、比賽等明確了個人在活動中充當的角色及應承擔的責任,并要求自己為之努力奮斗,等等,使學生在游戲娛樂的同時養成了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了自我調控能力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能力。
5.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美在運動中,體育教學中蘊藏著大量的美學因素,一次漂亮的投籃、一記強勁的射門、一次成功的過桿飛越、一段優美流暢的舞蹈、一趟純熟的武術套路等,無一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快樂。這是因為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能夠遵循力量、速度、靈敏、柔韌、節律等特有要求,而且能做到造型優美、技巧嫻熟、柔中有剛、動作舒展而有節奏,使學生沉浸在力與美、樂與舞的熏陶之中,獲得美的享受,陶冶學生情操。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于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摸索
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體育的健身和健美功能,卻往往忽視了其健心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體育教學中,更符合我國現代教育的要求。
1.促進心理相容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
體育教師平時應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狀況、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現狀,并逐一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比較,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因人而異。尤其對于在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更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和學生建立一種親密友好關系,使他們生活在和諧氛圍中增強集體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潛能,有益于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形成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健康。
2.利用比賽形式培養健康心態。
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心理各異的特征,利用比賽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各種心理教育,幫助、指導他們克服與消除種種弱點,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使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如在田徑運動會上,我們常會發現一些急性子的學生,由于在比賽中一時不能完成技術動作而造成比賽失利。這時,他們往往顯得非常急躁,愛發脾氣,埋怨,等等,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會引起過激行為。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指導時教給他們一些心理調控的方法。當遇到困難及受挫時,首先要學會沉著、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后通過反復思考,總結一下經驗教訓,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積極參與鍛煉提高心理素質。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貫徹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充分設計好體育課的幾大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以鍛煉自身心理素質。如:讓學生輪流帶好課前的準備活動和結束時的放松活動,使其體驗當教師的感受,促使他們更自覺地上好每一節課,培養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時通過嘗試,克服恐懼和緊張心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在基本部分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出來做示范,或者教師做示范后讓學生講解分析。這些教法都能消除學生的閉鎖心理和緊張情緒,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
4.引導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學生正處在這一美好而富于騷動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經歷生理的巨變,也要承受心理的種種困惑與挑戰。最突出的問題是性生理迅速發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滯后。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組織好生理、心理和倫理知識的教育滲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正視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組織男女生在一起進行體育活動,尤其是韻律操、健美操與舞蹈類項目。根據異性相吸這一心理現象讓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體活動中更好地表現出性別魅力,在異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體形及活力,提高其審美情趣,讓已萌動的性意識,在群體活動中遷移,讓異性間的自然情感在群體活動中得以升華,順利渡過性危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