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志
摘 要: 新課程強調由知識的傳授向知識生成轉變,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發展學生學習能力。互動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導學為基本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學習單元,以展示為主要形式,以學習報告為鞏固知識的途徑。作者以高中生物為例,介紹自身在實踐中構建的互動課堂模式,力圖實現高中生物課堂創新。
關鍵詞: 互動教學 高中生物 教學策略
一、互動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
課堂互動教學從互動形式上分為簡單互動和多維互動兩種。簡單互動又稱為單項互動,指的是一方發出交流信息,另一方給予反饋信息的互動過程,多維互動指的是無論從交流信息的發出主體還是反饋信息的互動方及互動次數都呈現出多樣性。具體到課堂教學方式中,單一互動教學模式以傳統講授法為基礎展開課堂教學,而多維互動教學模式以討論、合作、研究等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從互動主題看,互動雙方都是互動主體,不存在一方居于主動,而另一方被動接受的過程,強調民主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平等展開對話和交流,以促進對教學內容的主動建構。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包含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兩個部分,具體包括學生和學生個體的互動,學生和學生全體的互動,教師和學生個體的互動及教師和學生群體的互動。本文研究的互動教學模式指的是狹義上的課堂互動,是在雙主體課堂背景下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圍繞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展開的多維互動過程。
傳統教學教師中心的單項傳遞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背景下培養學生能力的基本要求,新課程背景下要發揮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作用,強調互動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在討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學生展示過程中促進語言表達和知識在更大范圍內交流,利用課余事件講生物知識與學生生活的密切關系,促進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實踐運用,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實踐能力。
二、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實踐
互動教學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有效環節,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小組合作,探究互動;小組分享,共同交流;遷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創設問題情境是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用以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例如,在《細胞中的糖類和脂類》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日常飲食為例導入課程,作為早餐你會選擇牛奶雞蛋還是面包開水?很多人對脂肪類食物敬而遠之,脂肪類食物真的這么可怕嗎?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導入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生物知識和實踐的聯系。在講完糖的主要含義后,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糖類,以生活中的事物為表象思考糖類的主要作用。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化學知識,一個女孩早晨未進早餐便去洗澡,在洗澡過程中暈倒,最快捷的處理方式是什么?在脂肪的學習過程中,設計問題情境在動植物的哪些地方容易堆積脂肪,動物的皮下內臟周圍,為了儲存能量物質、保溫。設計問題情境,為什么野生動物的脂肪比較多,而家禽的脂肪比較少?通過練習生活實踐,創設不同情境,增強生物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二)小組合作,探究互動。
小組探究是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內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逐漸明確新知的主要內容,通過教師即時的糾正點播,明確新知的疑惑。例如,在《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的課程設計時,考慮到細胞膜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必須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這樣的觀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無法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理解,卻不易同化和吸收。基于這樣的考慮,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觀察動植物細胞膜后,引導學生將看到的細胞膜以肉眼可以看到的直觀方式展示出來。學生考慮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層薄薄的膜,經過小組討論,決定采用泡沫做細胞膜,泡沫中的各種成分作為細胞中的營養物質,把細胞膜放在水中模擬細胞膜的生存環境,在這樣肉眼環境中,引導學生思考細胞膜的作用,即細胞膜是細胞的邊界,保護細胞內的各種組織和營養物質,復習回顧細胞膜的特點,細胞作為最小的生命系統,是一個具有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的復雜結構,是一個立體結構。承接下面的內容,如何提取細胞膜。學生在討論中否定用針扎破和從細胞上撕下來的方法,結合細胞的知識及直觀感受最后肯定往細胞中注入水,等細胞破了營養物質流出,提取細胞膜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學生提取了很多動植物的細胞進行觀察,促進了知識結構的主動建構。
(三)小組分享,共同交流。
小組分享和組間交流一方面是培養學生表達自己觀念的信心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過成果的分享促進更大范圍的探究和互動。例如,在《ATP和酶》教學中,一組學生的展示如下,該組學生在實驗中增加了一個實驗環節。學生在實驗中是選取四個裝有螢火蟲的瓶子,同時進行,現在為了方便陳述,筆者采取分別說明的方式。第一步,把2ml的蒸餾水倒入裝有螢火蟲的瓶子中,螢火蟲沒有發光;第二步,把2ml的葡萄糖溶液倒入裝有螢火蟲的瓶子中,15分鐘后螢火蟲發光了,學生都大吃一驚;這時,把螢火蟲放到暗處,又倒入2ml的葡萄糖溶液,螢火蟲沒有發光,學生陳述這葡萄糖使螢火蟲發光的原因,但為什么會這樣,我們沒有探究明白。第三步,學生把2ml的脂肪溶液倒入裝有螢火蟲的瓶子中(黑暗環境下),沒有出現發光現象。第四步,學生把2ml的ATP溶液倒入裝有螢火蟲的瓶子中,螢火蟲立即發光了。學生總結,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在沒有條件促使物質發生改變的情況下,能使螢火蟲直接發光的是ATP,也就是說ATP是直接給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有機物,它是細胞的能量“通貨”。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六位學生都參與展示,其中一位學生負責準備實驗工具,四位學生負責四個實驗的操作和解釋,第六位學生負責總結。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生成知識。
(四)遷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外實踐促進生物知識鞏固。知識只有在不斷運用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內化和吸收,課外實踐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利用生物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設計各種相關活動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利用生物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