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祝
摘 要: 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各種和諧的情境,有效運用激勵措施,通過演示教具、學生操作、學生體驗成功,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熱愛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激勵 學習興趣 數學課堂
激勵可以促進興趣的向前發展,而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對小學生思維興趣的培養,我認為,一是靠求知欲;二是靠可見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有效地運用激勵,創設各種和諧的情境,引導他們在輕松快樂愉悅的氛圍中探求知識,在數學課堂上巧用激勵可以喚醒、鼓舞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教學體驗。
一、通過演示教具激發學生內在興趣
小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并不決定于外在信息的正確與重要與否,而往往來源于濃厚的自我需要,情感和興趣,他們的思維還處于具體形象,就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極大的注意。如在教低年級學生認識10—20的數時,可以在黑板上掛個能插木棒的布制教具,然后先在第一個小袋上插一捆(10根)然后請同學回答。接下來在第二個小袋上插上一根這時叫同學回答黑板上一共有一根小棒,小學生很快就會說出是11根這就認識11這個數,按同樣的方法演示教具,學生很快就學會10—20的數。直觀、形象的教具能調動小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感知,形成強烈刺激,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明晰的表象,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通過操作可以激發學生求知興趣
小學生精力旺盛,他們好奇、好動,對任何事情總想親手做一做。教師要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將靜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觀察、分析、發展問題,促進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如何讓學生理解圓周率的含義,這是教學圓周率的關鍵。教學中可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圓的周長與直徑分別是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的圓形硬紙板各一個,在米尺上滾動,量出圓的周長。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討論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痹诖嘶A上,引導他們深入探討圓周率的含義和周長的計算公式。由于采用了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入課題,讓學生自己動手獲得結果,進一步概括出“圓周率”這一新知識。這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轉靜為動,把枯燥無味的概念變成活的知識,并鍛煉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雖然所花的時間要比教師單純演示多一些,但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掌握牢固。
三、通過體驗成功激發學生的未知欲
在運用激勵時,我著重從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1.正確處理教學目標與因材施教的辯證統一關系,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努力創造并珍惜能充分展示學生才華和獲得成功的每一次機會;2.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如在學習概念、法則、性質等重要內容時,都盡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逐步誘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結論。一個學生總結不完整、不準確,就讓更多的學生發表意見和見解,使學生學習活動始終在積極參與中展開;3.鼓勵上進,保護自尊。學生回答正確時,、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贊許,讓學生心理充滿自豪、喜悅和繼續求知的信心,有的學生答不出或答錯時,我也想辦法讓他體面坐下,盡量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對后進生還采取偏愛的政策,使后進生也有機會在學生群體中獲得成功,使他們有勇氣回答問題,從而不斷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鼓起學習的勇氣和興趣。
四、激發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高尚健康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而興趣則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設計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使學生感興趣。如在準備導入“百分數的意義”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杯135克的水里加入5克的糖,在一杯170克的水里加入7克的糖,哪一杯甜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懂得無論在生產、工作和生活中,還是在調查統計,分析比較時,常常要用到百分數,初步知道百分數的重要性。其次,多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體驗再創造的愉悅,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圓面積的計算”,讓學生動手操作,把“圓”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長方形),并通過討論圓與長方形的關系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創造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五、培養情感使學生熱愛學習
情感是學生行為的動因,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動機,教師應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并將其積極引導到學習中。在教學中,可以恰當介紹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育學生,如在教學“圓周率”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在計算圓周率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熱愛數學。教師應以熱愛學生的情感感染學生,成為被學生喜愛的教師。教師要樹立起可親可敬的形象,表現出慈母般的愛心,要善于發現他們的成績和進步,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鼓起勇氣和信心,同時要把微笑帶入課堂,把激勵帶入課堂,把競爭帶入課堂,用愛心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和信任。這樣,學生在教學中與老師配合默契,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形成,就是引導學生對學習品質,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長期實踐和應用,使他們形成比較穩固的學習行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智力的不足。從某種意我上講,學生成才的真諦在于他們一入學就花大氣力抓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傳授。因此,凡是優秀的教師,無不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使學生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良好的習慣要經過長期訓練,首先要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小學高年級可以指導學生鉆研教材,提高自學能力;其次要加強管理,督促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習慣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非智力因素對人的智力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補償作用,它可以補償人在智力上的某些弱點和不足,又能推動人的智力潛能的充分發揚,所有有人說: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運用激勵的目的,在于不斷激發學生真正喜歡數學,并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實現提高整體素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