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
摘 要: 要提高初中分組實驗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促進新課改向縱深發展,就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執行力,尤其是在實驗課上的掌控能力,就要解決分組實驗課時間上難以控制的問題,就要把握好探究問題的深度,就要適時激發學生合作的欲望,更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分組實驗課 教師執行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形成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鍥而不舍、頑強探索的良好作風,同時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011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強調了分組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對于學生而言,分組實驗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課,也是鍛煉學生動手與動腦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上好分組實驗課是實驗教學的關鍵,也是物理教學的關鍵。但在分組實驗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展,使實驗不能順利完成,對教師課堂執行能力提出挑戰,我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解決分組實驗課在時間上難以控制的問題
時間難以把握在學生身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情況是學生不按老師的要求做,往往急于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盲目地進行實驗,結果導致第一次實驗失敗,往往需要再重復一次甚至幾次,最終完不成實驗;另一種情況是小組成員之間不能互相分擔責任,有的做實驗,有的看熱鬧,動手操作者少,能力較強的學生成了小組實驗的實施者和小組結論的代言人。
例如:《浮力》這一節中要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要通過造船比賽得出結論,有的小組盲目地讓自己的船下水,結果船中還沒有裝物體就沉到容器底部了,導致第一次實驗失敗,不得不進行第二次甚第三第四次實驗,必將延誤實驗時間。
為了更好地把握探究時間,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讓學生做好充分預習,明確要達到的目的,想好達到目的的方法,注意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同組之間學生由組長負責分好工,要能相互配合。其次授課教師要突出實驗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想好實驗操作中的細節,提醒學生實驗過程中該注意的問題,減少實驗的盲目性。此外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更多學生參與實驗,集體動手,集體觀察分析進而得出結論,削弱實驗過程和結論的壟斷性。
教師要勇于打破固有觀念,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讓接受新知識快、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發揮他們的引領示范作用,大力提倡生幫生。同時教師不要試圖在一節課里解決所有問題,有必要可以把一節課的內容分成兩節,把理論講透,把實驗做實。是否樂于如此操作,可以作為評價教師對學生實驗重視程度高低的一個標準。最后教師要加強巡視,及時制止危險操作,及時制止錯誤操作,這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發現個別問題及時解決,特別是對于共性錯誤應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解決。老師在意識里要允許學生犯錯,并善于用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避免再范類似錯誤。
二、把握好探究問題的深度
在一些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沒有止境,往往在實驗時偏離課題探究重點,該得出的實驗結論沒有得出,使實驗成了一種興趣實驗;還有一種情況是探究的內容太深,學生經過很長時間仍沒法得出所需結論,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不得不終止合作探究,直接告知結論。實驗草草了事,學生往往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例如在探究用稱重法測浮力時,很多同學觀察到了測力計示數的變化,至于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逐漸浸入—完全浸沒)中測力計示數的變化規律并沒有看出,浮力大小與深度的關系一點也沒有探究,實驗看上去很成功,但真正的本質問題并沒有浮出水面。
為更好地把握探究問題的尺度,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讓實驗具有更強的目的性和適度性。其次教師應該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不要認為實驗的準備工作是實驗員的事,與自己無關。親身參與實驗的準備可以掌握儀器的情況,在指導學生時方可有的放矢。親自參與實驗的準備可能發現新問題,激發新靈感,從而產生新的實驗方案,同時能選取實驗效果更好的器材。
三、適時激發學生合作的欲望
實驗時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旁觀者多參與者少整個實驗看上去冷冷清清:另一種情況是表面上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實質性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例如:在探究浮力等于什么時,由于小組成員之間配合不好,實驗過程中會聽到物體碰量筒壁的咔咔聲,有的小組甚至會損壞實驗器材,這里需要一個同學借助外力扶住物體,一個觀察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同時要一個同學不斷記錄測量結果,防止數據遺漏。
為了在探究過程中更好地體現合作精神,我認為在分組實驗教學過程中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強化同學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親自參與學生分組,成員構成要優、中、差相結合,具體實驗中要了解各小組的任務及分配狀況,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2.滿足多樣化學習方式。雖然明確分了組但不應拘泥,下位串位均應不受到干預,只要學生是在動手動腦學知識。3.老師要做的就是設計好實驗課的每一個環節,使實驗由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轉變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完成實驗并從實驗中有所領悟,讓每個學生滿懷成就感地走出實驗室。
四、從我做起,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學習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而且要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欲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評價能力。使他們親歷探究過程,從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課堂教學效益較高。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設計中一節課的引入至關重要,使教學在“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讓學生迫切地想進行實驗探究。以《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這節課的引入為例。引入新課
師:老師手里拿著兩個白熾燈泡,一個是100W的,一個是40W的,接在電路中哪個更亮呢?
生:100W的(生活經驗,功率大的亮)。
師:好,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演示實驗一:兩燈并聯)。
生:觀察到確實是100W的亮。
師:同學們的觀察說明大家的經驗是對的,功率大的燈泡亮。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演示實驗二:串聯)
生:(觀察到40W的亮)
師: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功率大的亮,還是功率小的亮呢?答案就在今天的實驗課里。
在這段引入中,通過提前準備好的實驗演示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出現矛盾,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探究,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總之,學生的分組實驗能以其生動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學生興趣,把實驗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導到科學探究上;要通過實驗現象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對所學書本知識進行論證,以鞏固知識,掌握規律。同時,作為實驗課上的引導者,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自我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使教學語言更加科學規范、精簡;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中摸索出新的理論,以提高自身的分組課堂執教能力,使課堂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唐敏.從新課程改革看教師執行力.師資建設.
[2]姚志敏,謝利民.教師課程執行力——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教育探索.
[3]林崇德.學習與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張大均.論因材施教的策略.課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