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娜
摘 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微課以視頻媒體為載體,在計算機教學中具有越來越大的優勢。本文首先從微課特點入手,介紹微課在計算機教學課程中的使用,并對教學中制作微課的注意事項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 微課程 視頻媒體 計算機教學
微課是微型課程的簡稱,主要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視頻課程。
一、微課的特點
(一)內容少
一門微課程一般只聚焦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技能點。
(二)時間短
講解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0分鐘。
(三)主題突出
基本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包含必要的內容信息,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
(四)便于傳播和學習
二、微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我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經驗,結合我校教學資源環境,以及學生的學習特征,選擇以Excel中常用的函數使用為例,探索計算機教學中微課的設計、制作與應用實踐。
(一)微課的教學設計
1.確定教學內容。“電子表格制作Excel”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數的學習是本書的重點和難點,本次選擇其中一個Rank排序函數為例。
2.設定教學目標。本微課設計通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以我校同年級各班級學生成績的綜合排名和專業課各班期末評比、各班評比的排名為目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師的教學熱情為目的,從而更好地掌握Rank排序函數的使用。
3.教學活動設計。本微課設計采用啟發式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為方法,通過操作實例說明Rank()函數各個參數的作用,以及函數具體的使用過程。
(二)微課的制作
1.工具與軟件:計算機、耳麥(附帶話筒)和視頻錄制軟件CyberLinkYouCam、ppt課件。
2.過程簡述:首先,針對選定的教學內容,認真搜集有關Rank函數的教學材料(包括相關練習題),制作PPT課件。其次,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方案,制作相關錄制腳本語言。最后,在電腦上同時打開視頻錄制軟件和教學PPT軟件。帶好耳麥,調整好話筒位置和音量,并調整好PPT界面和錄屏界面的位置后,精心錄制。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盡量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最終,對錄制完成的教學視頻進行必要處理和美化。
(三)微課的應用
微課作為一種新穎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某些接收能力稍弱的學生說,要快速熟練地掌握Rank排序函數的使用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做好的微課程視頻和相關配套資料上傳到我校教學平臺上,將它作為教學輔助資源,供學生下載學習使用。學生可以隨時查缺補漏、強化鞏固知識,以便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將此教學內容做成微課后,我又選取Excel中的另外幾個重點函數,將其設計成一系列微課程,并將它們用于教學實踐。通過教學結果反饋,在函數應用考試中,微課對學生學習起到輔助作用。
(四)微課的教學啟示
通過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可以肯定微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起到促進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廣,并做了如下總結:
1.在微課設計時一定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以有趣問題引入,做層次分明和適當的總結;我清楚地告訴學生課程學習方式,并且不斷提供必要的說明和指導。
2.不僅要掌握單一知識點的微課設計方法,更要掌握一個單元、一門學科的微課設計方法和策略,只有系列化微課才能給學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學習資源。
3.設計和開發的微課程既要適合學生學習類型,又能供教師觀察、觀摩和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制作微課過程的幾點思考
(一)微課設計要精
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其設計內容一定是相對比較簡單的知識,相對比較復雜、深奧的知識如果做成微課,效果會不理想。老師設計制作微課的過程中要仔細探討,在教學方法上進行科學有效地選擇,最大限度地提高微課利用率。
(二)微課設計要小
所謂微課,設計時間要短,由于學生專注力一般在5分鐘~10分鐘內。微課內容設計時一定要簡潔、豐富、易懂。微課中一般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的全過程。
(三)微課設計要反思
教育反思是教學實施的一個重要過程,微課程反思包括教者的自我反思和同行評議。反思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復述,能看到設計過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方向。
四、結語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和應用,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節約教師資源,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應該用于預習、復習、鞏固等各個階段。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科學地結合,可以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針對教學反饋,進行過程思考,將微課應用到其他學科中,使其發揮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化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王秀娟.《字符串排序》微課設計與開發[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9).
[3]周青政.微課程的內涵、特征及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