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 以小學高年級音樂課堂學習為圓心,向學生生活各個領域延伸,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獲得有活力的音樂知識,陶冶情操,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學會更好地生活。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 音樂課堂 生活化教學
音樂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要轉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開發課程資源,以多元視角審視教學,將音樂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學習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更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序曲
藝術來源于生活,音樂也不例外。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題材,如蘇少版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材歌曲《打麥號子》這一課,教學內容以勞動生活入手,描繪了大家喊著號子齊心協力,努力勞動的情景。由于是表現生活中的內容,因此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生活化的歌詞“哼哪,哼哪”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學生迫不及待地模仿勞動的動作……有的學生在表演中創造了勞動的聲響,如打麥子的“刷!刷聲”……如此,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頓時展現在我們面前。
二、前奏曲
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前,我們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現狀,在音樂欣賞時適時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的生活經驗與音樂作品聯系起來,促進其對類似生活情境的聯想,使其接受音樂、理解音樂,甚至欣賞音樂,這要求音樂教師根據實際生活經驗調整教學內容,讓教學方式生活化。
如蘇少版五年級欣賞《春》這首鋼琴作品時,我先問學生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景象,學生是怎樣發現春天來到的,然后播放一些春天美麗的自然景色,碧綠的田野、潺潺的溪流、漫山的野花等,讓學生如置身在春天的美妙景色中,全身心投入到有聲有色的畫面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歌曲所帶的感情及所在的情境,使學生將實際生活與音樂作品的表現手段相聯系,使其產生相應的聯想,接受音樂,理解音樂。
三、進行曲
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說光靠教師一張嘴、一架琴開展教學的話,課堂必然缺少生活化氣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室環境的布置等方式,給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這樣既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如蘇少版六年級下冊音樂教材歌曲《我和小提琴》這首挪威民歌,我給學生創造音樂美的氛圍,讓他們在歡快、輕松、優美的旋律中走進音樂教室,一坐下便能看到展示在大屏幕上根據歌曲內容制作的幻燈片畫面。然后啟發學生看畫面解說歌詞,體會歌曲中反復運用前倚音,感悟作曲家的畫龍點睛之筆;聯想:拉小提琴時那種喜悅、溫柔的心情。接著讓學生演唱學會練習幾遍后邊演唱邊配上簡單動作表演,然后教師給予肯定,使他們感受到成功時的興奮和激動。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學唱,提醒學生唱時應休止符和速度,用不同速度對比演唱,讓學生真正沐浴在成功的喜悅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四、協奏曲
在歌唱教學中音樂教師有時候對歌曲情感細節的處理非常頭疼,很多時候學生只停留在會唱了與唱對了的程度,常常忽略歌曲所帶的情感,使歌曲失去“情”,致使聲音再好也缺乏感染力與表現力。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其進行啟發引導,使其對所學歌曲所帶的感情與意境有所理解體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如蘇少版六年級歌曲《敲起小木鼓》,我通過念念鑼鼓點、扭的方式引入教學,接下來歌詞按照節奏讀會之后,我打開多媒體音樂讓學生欣賞范唱,在聽到“咚咚咚咚嗆”這一句時,有個學生使勁用手在小方凳上敲了幾下,這一舉動猛然提醒了我,何不讓全班同學一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節奏,又可以增添課堂教學樂趣。聽完范唱后,我提出要求:當你聽到鑼鼓聲時,就用手敲一下小方凳。這樣,教室沸騰了,很快靜了下來。同學們都整裝待發。第一次嘗試時,所有襯詞“咚咚咚咚嗆”全敲了起來,顯得有些亂,我要求他們在聽到“嗆”字時才敲打一下,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都特別投入地聽著音樂,嘴里唱著歌詞,生怕漏敲掉一個“嗆”字。下課鈴聲響了,學生還要求“再敲一遍”。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生活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事物。教學方法可以隨著環境改變而靈活變化。
五、變奏曲
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它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蘇少版五年級歌曲《春游》,歌曲旋律比較簡短,我讓學生創編歌詞,在第一個班上課時,學會了歌曲后還剩十分鐘時,我讓學生創編歌詞就遇到了冷場,他們委屈地說不會寫。課后我認真分析了原因,主要是我沒有抓住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直接讓他們創編歌詞,學生不知所措。接下來一個班同樣創編,我先讓他們把平時生活中游玩、旅行的事兒說一說,再出示一些春天的圖片,最后讓學生在伴奏音樂中直接唱出編創的歌詞,學生很出乎我的意料。雖然沒有將歌詞寫出來,但伴奏音樂剛停,就有學生舉手,在我的伴奏音樂中,很多人井然有序地將四句新歌詞都唱了出來。我當時忍不住說,你們太有才了??磥砭幐柙~對學生來說,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得很好。關鍵是老師如何設計、引導。只要我們把學生生活經歷和教材相關內容巧妙結合起來,就能使課堂充滿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教師應從生命教育高度關注孩子的生活經驗,關注孩子的生命價值,使音樂真正融入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真正因音樂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