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濤
摘 要: 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是學生學習的理想和必然途徑,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合作急需學生自主,學生閱讀的創(chuàng)新感悟也急需學生之間的合作。
關鍵詞:自主 合作 創(chuàng)新 閱讀策略
擔任初中語文教學多年,對學生閱讀的創(chuàng)新、自主、合作等做過多方面思考和實踐。從自身平時閱讀教學的實踐看:初中語文教學,學生的閱讀不但需要實施學生閱讀教學的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還需要逐步理順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閱讀感悟的基礎是學生的高度自主
凡事都需要實施者的自主,大到民族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小到一個個學生所從事的課堂學習。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十分需要學生自主。需要學生自主有其學生的內心需求,閱讀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已不滿足于光聽老師教授,十分希望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探求教材文本內容;以往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學生已不感到是十分新鮮的東西,再進行一些重復的炒冷飯則完全會倒學生的胃口;從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角度看:由學生自主探究所感悟的文本內容,一般說來都是比較鮮活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自主探究出來的文本意義大都具有創(chuàng)新意味,大都包涵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上,讓學生高度自主性地探求變成筆者唯一的追求。無論怎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無論怎樣推進教學流程,總要體現(xiàn)學生自主。以學生為主體從一定角度講已開始貫穿于閱讀感悟的全過程。閱讀感悟之教學實踐也比較有意義,讓我們感到驚訝,學生自主探究出的教材文本的感悟是那樣近乎得體,又那樣符合學生個性,有的雖然與正確感悟之距離較遠,但畢竟那是學生的心聲。譬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切都給學生以高度自主權,讓學生通過閱讀細致的人物描寫,從而真實品味文章所表達的深沉父子情;讓學生品讀樸實無華的語言,使學生將深情無限的意蘊理解得極為透徹深刻;尤其注意讓學生從父子表現(xiàn)的比較體會出作者的心理變化。不言說自己的感受,一切都由學生自主表達。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時,教師無需讓學生一口吞個餅,也不要急功近利,慢慢來,山花是完全可以爛漫的。但在中考模式不可能改變的當下,我們是否還在做著許多學生不可能自主又急功近利的所謂閱讀的游戲呢?不革除這些陋習,學生的合作也是徒有虛名的。
二、閱讀感悟的紐帶是學生的有效合作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在考慮學生閱讀感悟的合作問題,都在思考如何利用合作促進學生閱讀感悟的創(chuàng)新,但總讓我們意識到?jīng)]有獲取積極的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之效果。是學生沒有有意義地進行合作?否。是何原因?筆者經(jīng)常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也經(jīng)常和同事進行磋商,其結果讓我們感到汗顏的是沒有能夠比較理想地讓學生進行有效合作,雖然有合作形式,但沒有合作質量;雖然有合作表象,缺失的卻是合作的實質。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比較清醒地意識到:要多為學生提供有效合作學習的空間,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閱讀之感悟。譬如和學生一起探究《最后一課》,這是一篇愛國主義者的頌歌,文中主人公是一位底層教師,在國家遭受外族蹂躪之時不得不放棄自己所鐘愛的祖國語言文字的教學。在最后一課上道出自己的內心,最后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在學習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合作探究閱讀感悟時,對韓麥爾先生頗有微詞,有學生怒而不爭對其懦夫思想及行為不予肯定。韓麥爾為什么不帶領學生走向街頭喚醒人們?這樣的理解完全是不無道理的,這樣的感悟正說明學生開始對文本產生自己的見解。抓住這樣的利好形成學生合作生效的局面。既讓學生探索當時法蘭西的局勢,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行為對趕走外族侵犯所能獲取的效果,更讓學生體會“法蘭西萬歲”可能在學生心底所能產生的力量。學生的合作是有效的,對“法蘭西萬歲”的意義理解也十分深刻。
三、閱讀感悟的升華是學生的積極創(chuàng)新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名教師曹津源先生是讓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的高手,人們只要閱讀過他的教學方面的札記,就會感到眼前一亮。無論怎樣的文本到了他的課堂都變成了引爆學生思維的理想資源,就是學生不愿學教師不愿教的《眼睛與仿生學》那樣的說明文也讓學生綻放出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的亮麗奇葩。從先生的諸多課堂教學中,筆者悟出這樣的道理,初中學生閱讀教學的課堂,我們需要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地閱讀感悟。學生的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還必須賴于文本中的文字,并就是某些意義上的望文生義。平時的閱讀教學,努力讓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升華學生的情感變成課堂教學的始終追求。我們都比較有意義地意識到,一些影視片中的人物,由于劇作者所站的角度不一樣,人物形象迥異。譬如《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那樣奸詐,總給人留下白臉印象。這給我們教學《觀滄海》、《龜雖壽》,形成學生正確的感悟帶來一定意義上的負面影響。我們所需要的是什么?筆者認為必須讓學生神游于詩詞的字里行間,形成學生的創(chuàng)新感悟。譬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筆者就讓學生緊緊抓住詩歌的字詞,讓學生創(chuàng)新感悟。作品中的詞可以說是一字一千斤,也可以說是一詞一世界。學生便從“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產生一種詩意盎然之感。又從“水何澹澹”的描寫感受到海面洪波巨瀾,洶涌起伏。從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感受到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學生便從一定意義上感到曹操可以說是一代偉人,而且是有燦爛光芒的偉人,并不至于就是怎樣奸詐。學生還從一定程度上意識到,對于一個人的評價必須站在一定歷史的角度,且必須考慮人物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對于諸多文學作品而言,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達到創(chuàng)新感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