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學生發展為本”是完全一致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只有以生活為內容的教育,才是創造教育。數學教育也不例外,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更能被有生活樂趣的知識所打動。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設計生活情境實現“教、學、做合一”,并對學生進行促進其成長的生活化評價。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教育 教學做合一 實踐研究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在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尋找。”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學習了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經歷生活化的學習歷程
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讓學生經歷“生活—數學—生活”這樣一個學習過程。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
(1)創設直觀性情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教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象。
(2)創設描述性情境。所謂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教師的談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3)創設欣賞性情境。欣賞性情境是指在課堂上通過錄像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從而引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分析思考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
(4)創設體驗性情境。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變“大課堂”為“小課堂”。
2.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創造課外的精彩。“教學做合一”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教”“學”“做”之間的橋梁,把練習生活化。
(1)處理書上練習,使之更豐滿。課本上的練習大多來源于生活,而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顯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對教材中的練習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
(2)課堂延伸,“社會即學校”。《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學習內容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認為,對于“有價值的數學”應該理解為學生學習課堂數學后能在實踐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進行運用,并提煉出有效的數學思想與思維方式。所以,我們可以走出課堂,開設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展數學。
(3)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為是一座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學生將學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拓寬學生視野,讓其成為孕育知識的搖籃。通過寫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體驗生活,激發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組織生活化的數學語言,理解數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際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尤其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將抽象的數學具體化,使學生形象地理解、接受。
二、挖掘生活化內容的途徑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學習資源,教師要認真挖掘。對生活化數學學習材料的發掘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1.從教材中挖掘。《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遵循這一理念,我們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組了部分教材,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
2.從生活中挖掘。教師要緊密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挖掘包含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又易于學生接受的數學問題,使生活數學化。具體可從社會生活中、校園生活中及家庭生活中進行發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就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教師的一顰一笑,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往往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在鼓勵和表揚下,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愉快地學習。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1.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