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輝
摘 要: 本文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以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為出發點,提出識圖能力評價策略,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高中地理 新課程 識圖能力 評價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識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地圖是重要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內容,識圖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等各種能力的重要手段,地圖和地理圖像圖表教學成為地理教學的一大特色,具有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以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為出發點,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是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以來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識圖能力的含義
結合地理新課程改革和中學地理教學實踐,本文所探討的識圖能力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運用地圖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的現象、規律及其成因并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是學習讀圖、析圖、繪圖、用圖等多種能力的綜合反映。
二、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的識圖能力教學目標分析
1.識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地理素養作為課程標準的重要基本理念,它體現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高中地理教學中識圖能力的培養是地理素養培養的重要部分,對地圖的分析和運用是重要的地理學習方法,這對其他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重要作用。比如,等值線圖的判讀是高中地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等值線圖可以綜合反映各個地理要素的成因、分布規律等重要地理信息,分析、運用等值線圖是解決地理問題的一種非常有用且有效的方法,這非常有利于對自然地理、區域地理等內容的學習,而且可以用在其他學科的相關領域應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顯然,識圖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地理高考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明確提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四項考核目標的要求,這正體現了識圖能力培養的目標和過程。
2.識圖能力教學目標分析
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踐和識圖能力的構成要素,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理念下,識圖能力教學目標主要分為讀圖、析圖、繪圖、用圖四項能力。其中讀圖能力包括:明確讀圖主題,識圖顯性信息的判讀和識圖隱性信息的判讀。析圖能力包括:明確要素時空聯系,分析要素時空聯系特征及成因,推斷及評價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繪圖能力包括:填繪地理事物名稱、位置或分布區,根據地理資料繪制識圖及地理圖表,各種地理圖表間的相互轉繪。用圖能力包括識圖空間想象能力,構建地理事物的空間格局。
三、高中地理新課程中識圖能力的評價策略
1.識圖能力的過程性評價
考試和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對教學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有相應的評價機制。然而,傳統的地理評價過多側重于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的結果,重視地理學業成績,忽視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的評價。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顯然不利于對學生技能的考查,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識圖能力所包括的讀圖、析圖、繪圖和用圖等綜合綜合能力正體現了識圖的學習過程。因此,對于識圖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應重視學生在識圖學習中的過程性評價,讓識圖能力真正成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基石。
2.識圖能力評價目標的多元化
由于地圖信息量大,知識密度高,在中學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均須依賴于地圖顯示,地圖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源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識圖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力培養過程,它包括注意、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多種基礎能力。識圖能力的評價目的不僅是給地圖教學效果作出總結性的鑒定或認可,更重要的是試圖通過識圖能力評價促進地圖教學,提高地圖教學質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在學習地圖和分析、運用地圖的各階段的心理特征,實現識圖能力評價目標多元化,有效發現學生在識圖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3.識圖能力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地圖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推進,地圖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識圖素養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逐漸提升。當前,傳統的識圖教學評價方式主要采用筆試、讀圖、填圖等方式,這些評價方式不易發現或發展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識圖學習評價方式要走向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限時筆試的模式,我們還可以通過讀圖、填圖、繪圖、說圖、小論文、作品展示等形式檢測學生的學業成績。識圖能力評價應盡可能避免高分低能,評價時應該掌握識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凸顯具備創新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學生,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學習識圖的興趣。
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新課程改革提倡對學生進行靈活多樣的評價,可以借鑒的方式主要有檔案袋評價、評定量表法、學生自評、觀察法、行為摘錄法、蘇格拉底式研究討論法等。這些評價方式雖然并一定適用任何學校和任何學生,但是這些評價方式的引進是一種有益嘗試,可以不斷對傳統識圖能力評價方式進行改進和完善。在新課程試行的過程中,這些激勵性的評價機制評價有利于對學生地理知識的自我建構,應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學生對探索性活動水平的評價,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識圖能力和識圖素養的培養。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把評價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中,不同的目標領域要選用不同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查和評價。以往的地理學習評價重視自上而下,以教師和管理者為主的他評,基本上沒有學生自評,學生在地理學習評價中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學習進程。在識圖學習中,將師評、組評、自評相結合進行評價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利辦法。
4.識圖能力評價過程的動態化
學生認知地圖、學習地圖和利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各階段所掌握的地圖知識、識圖技能和識圖應用方法都在變化。因此,識圖能力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應該在學生識圖學習的各階段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所調整。在全面關注學生發展的基礎上,更能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從而幫助并促進他們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斷進步,發揮識圖能力評價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地理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葉瀾.教育學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3]張桂蘭,如何運用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