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耀
摘 要: 推進研究型教學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只有認識掌握研究型教學的內涵及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該模式的教學工作。本文從實際操作角度設計了研究型教學的實施路徑及評價方法。
關鍵詞: 研究型教學 教學設計 評價指標
1.研究型教學的特點
1.1問題性。問題是研究型教學的載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研究型教學強調通過問題學習,問題是學習的出發點,并且貫穿學習過程中,直到解決,是整個學習的主題。其次,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1.2研究性。研究性是研究型教學的基本內涵和根本特征,師生共同參與研究型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研究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及創造力,引導并鼓勵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途徑,完成研究內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獲得學科研究的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并且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實踐性。實踐是研究型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從“課堂和書本為中心”向“實踐和問題為中心”的轉變,理論聯系實際,把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素質統一起來。
1.4自主性。自主性是開展研究型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組織、引導和評估的職能,學生必須通過獨立自主的研究和學習,才能完成課題或者解決問題,從課題的選擇到方案的設計、實施、解決和最后的結題報告,所有過程學生應該自主獨立完成,從而獲得親身體驗。
1.5能動性。能動性是研究型教學的價值目標。研究型教學是把學習建立在學生能動性培養的層面上,把被動式教育轉變成主動式學習,使學生從消極學習到積極學習,從他律到自律,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掘其學習潛能,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1.6開放性。在研究型教學中,首先是教學內容的拓展,實現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這是當今時代人才知識結構的必然需求;其次是教學空間的延伸,不再局限于書本、課堂、學校,應該面向社會,關注社會問題,研究社會熱點,增長社會知識。再次是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綜合化的考核模式,對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研究型教學的實施路徑
2.1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與設計。首先,要打破傳統的教材編寫體例,傳統教材都是以章節架構系統的敘述理論體系,研究型教學是以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出發點,這就要求教材結構進行重新調整,鼓勵任課教師進行校本教材編寫,以問題、項目為導向重新進行知識體系構建,賦予校本教材新的內容及創新知識體系架構。其次,研究性教學過程的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動態的。教學內容并不局限于學科本身的理論基礎知識,更應該與網絡、大眾傳媒、新聞出版物和最前沿的本學科研究理論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再次,教學內容需要具有外延性。由于研究性教學的教學時限存在和課堂時限不一致的特點,教師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課前、課中、課后不同學習時間內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系統、合理地安排。
2.2教學時間的重新配置。一方面,由于研究型教學從課內向課前和課后延伸,打破教室作為主要學習場所的局限,這就需要老師利用課下時間與學生保持溝通和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教授過程中提出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情況,并在后續課程中及時做出反饋。因此,后續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是教師單方面安排和設計的,需要隨著學生知識結構變化而不斷調整。另一方面,傳統課堂教學時間不適用于研究型教學,教師的教學環節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導課—講授—復習”的教學環節和相應的時間分配,課堂問題的建構可以替代導課內容;知識的累積和鞏固則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問題的解析和思考而完成;最終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及探究和創新,應當成為教學時間分配中的重點。
2.3教學方法的復合式運用。傳統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法教學為主,該種方法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效果不錯,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知識體系。但研究型教學的最終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單一講授法的教學是實現不了這一目標的。應該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取啟發式、案例式、研究式、問題式和實踐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
2.4教學內容和科研內容有機結合。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兩項主要工作職責,教師通過科研活動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從事一些科研活動,了解學科前沿動態,獲得一定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務教學。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為了凸顯教學的創新性、實踐性、研究型,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中要結合自身科研內容和科研構想,將教學內容及科研內容有機結合。
3.研究型教學的評價方法
3.1教師評價體系。當今,我國多數高校對教學的評價是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設計指標體系,重點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學態度和知識傳授效果。傳統評教方法嚴謹、規范,適用于傳統灌輸式教學,但由于描述方式有限,會造成關于教學態度、方法、內容、效果等方面的評價相互孤立,很難體現教師的個性思維和行動方式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還可能限制教師個人教學風格的培育與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其次這種評教體系很難反映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過程,缺乏相關指標衡量教師輔助引導、學生主體思考研究的程度,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這種評價模式不適用于研究性教學。在研究型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評價體系,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該設計更能反映研究型教學特點的評價指標,根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環節,增設提出問題形式、提出問題內容;分析問題形式,分析問題方法指導;解決問題指導方式,解決問題質量等評價指標,需要加強的環節可以設置較高的權重,完善研究型教學教師評價方法。
3.2學生評價體系。研究型教學應該構建研究型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由原先的結果式評價向過程化評價轉變。評價的重點應該考量學生的參與態度、過程及效果,還有學生之間學習溝通情況、創新性和反思性;評價主體由傳統的單一任課教師評價轉變為多元主體評價,由任課教師、討論組成員、實踐企業工作人員等多維多角度評價,更全面綜合反映學生相關學習情況。
安徽財經大學校級教研項目(acjyyb201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