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強
[摘 ? 要]我國由于教育體制過于老舊,在教學中尤其是初中數學的教育方面,諸如應用意識不強、欠缺創新能力等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了出來。為了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升學率得到同步提高,現階段提出更適合我國初中數學教育現狀的“問題解決”教學新方法,并對其優勢、特點等做了詳細的闡述。最終證實通過這種新方式的應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大幅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水平也有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初中數學;效能提升
“問題解決”教學法,即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教師的講解、引導,讓學生自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由于這一教學法的開放性,很適合現在正在進行的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改革,深受全國廣大教師的喜愛和推崇。盡管“問題解決”的教學理念已經傳入我國多年,但在教育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基于實踐對“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做了系統的探討,結合現階段我國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最終論證了“問題解決”教學方法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能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問題解決”教學方式的概述
“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數學教育界就已經提出了這一觀點,它所指的是更適應現代教學的一種教學理念。
“問題解決”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立足于教材的內容,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實際的教學環境,并將教學的中心從講授轉移到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上來,根據問題的需求創造出適當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對問題形成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認識,繼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中解答問題。
“問題解決”教學方式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了其吸納新知識的有效途徑,較之現有的死板教授式教學,“問題解決”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能更為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水平的作用
首先,“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能夠根據不同的題型創造出不同的情境,并以此將問題展現出來,一改以往教師直接提出問題的方式,而是引導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教學方法所創造出來的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知識沖突,在誘發學生好奇心和質疑情緒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活躍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由于“問題解決”教學方式提倡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現,避免了教師直接指引其進行解答的情況,因此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多種知識的沖突,面臨解答方式的多重選擇。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但解決了問題,同時對以往的各類知識也進行了鞏固和總結。
最后,學生在完成問題的解答后會對解答的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反思和驗證,繼而形成將新結論運用到新問題當中的能力。“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提出問題基礎上的,這就將學生帶到了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當中,保證了學生在對基礎知識進行掌握的同時,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將得到同步提升。
三、“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1.“問題解決”應加強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重點在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優秀的數學問題情境可以把單調、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便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其具體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根據問題和現實對教材的深加工,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充分掌握教材中提及的各項知識點以及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都要有所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完成對教材的深加工,創造出一個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解答問題沖動的環境,并且在實際的課堂中能夠將學生引入這一情境。教學中常用的幾種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一些與學生密切相關、感興趣的情境;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等各種先進教學工具的作用,創設一些有趣的、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利用好課外實踐活動課的機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中學習,在問題中思考,啟發學生找到能夠識別的解題模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
2.“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須兼顧學生差異。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必須做到因題制宜,因生制宜。現在都是大班教學,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迥異,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問題時具有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體性特征,兼顧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數學問題通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解答時的策略和方法往往多種多樣,每種解答方法在難易程度上也都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對問題環境進行塑造,這有利于學生解題積極性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分類指導。
3.通過數學解題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復習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加大試題的訓練量,在解題訓練時學生不自覺地會進入機械背誦記憶的怪圈,缺乏主動參與解題過程的思考,不但浪費了大量精力,學生學得很辛苦,而且學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解決式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探究、去學習,把每一個試題變成一個疑問。教師通過解題來教給學生一些解題方法,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在試題訓練中,可以這樣做:弱化原題的已知條件,使其結論具有開放性、多樣化,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怎樣把一個正方形分割成9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可以在學生完成原題的基礎上,弱化一些已知條件,如把“同樣大小”去掉,或者把正方形換成平面幾何圖形,再讓學生去解答新的開放性問題,通過這種試題改造,就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改變原題的條件和結論,教師與學生一起尋找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式,這是一種常見的、常用的訓練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運用自己的所學,多角度、全方位對問題展開思考,這種方式具有啟發性,幫助學生沖破慣性思維的束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樣性、獨特性,這正是學好數學所必須具備的良好品質。
最后,“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必須著重突出其解答和探索的過程。數學課程教學準則中強調:“數學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熟識數學知識的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也要讓學生對解答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將問題的探索過程顯現出來,在教學中形成全新的課程理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更為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卻忽略了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應試能力較強的學生其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并不見得會同樣突出。為了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引入“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愛霞.初中數學中的問題解決教學實驗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4).
[2]宋小雅.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5,(1).
[3]何 梅.淺談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3).
責任編輯 ?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