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軍
摘 要:網絡環境下構建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新理念下的必然趨勢。立足于現實的研究背景,結合教學實踐構建了網絡環境下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模式:呈現起點,明確目標;利用材料,溝通聯系;交互學習,探尋規律;鞏固練習,交流反饋;延伸課外,拓展提高;總結質疑,互相評價,并結合教學實踐對這一模式作具體說明。
關鍵詞:網絡環境;自主學習;起點;材料
隨著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不斷擴展,給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然而目前大多數學校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仍停留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制作層面上,便于小學生瀏覽的數學學習資源相當缺乏,約束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步摸索出網絡環境下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以作者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為例作具體說明。
一、呈現起點,明確目標
本節課一開始,老師就呈現了畫四邊形的一幕:連接4個點,形成一個任意四邊形,然后點擊“保存圖片”即可。保存之后學生很快發現在大屏幕上出現了自己畫的四邊形,每位學生可以看到全班36位同學畫的36個四邊形,這對于他們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和支持,也讓學生知道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肯定和四邊形有著密切的關系,網絡這種快速交互的功能是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
二、利用材料,溝通聯系
學生畫出了他們心目中的四邊形,教師就從全班同學所畫的四邊形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幾個圖形:
你們能夠按照一定的標準把這幾個圖形分一分類嗎?而以往的教學中學習材料都是由教師剪好提供,并且學生也沒有動手分一分,只是看著老師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在腦中分一分,誠然學生就沒有真正地“動”起來。因此,這一環節通過網絡技術處理是非常到位的。有的學生按照是否有直角來分,有的學生按照是否凹、凸來分,也有的學生按照平行線的組數來分,分為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和對邊沒有平行的一般四邊形。無論哪一種分法都是正確的,只不過是分類的標準不同而已。
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如何讓學生自己能夠主動獲取它們之間的聯系呢?老師又為學生創造了動手的機會:將各種圖形的名稱拖到相應的圈內,如果拖正確了,將出現“恭喜你,成功了!”拖對之后,再點擊“鞏固練習”完成練習。
這樣的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各種已學平面圖形之間的包容關系,建立完善的認識結構,形成完整的平面圖形之間的脈絡。而這一過程是學生主動獲得的,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交互學習,探尋規律
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設置了運用Flash制作的三個動畫,可以移動的鐵拉門、可以拉動的用小棒做成的平行四邊形、無論怎么拉也不變形的三角形,學生通過移一移、拉一拉,在留言列表中寫出這樣的發現:
生1: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化,三角形不容易變化,具有穩定性。
生2:平行四邊形是易變形,三角形不易變形。
生3:平行四邊形沒有三角形牢固。
生4:三角形不會變形,三角形穩定性很強……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僅僅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供演示是遠遠不夠的,而在這樣的課堂里模擬現實世界情境(提供真實的鐵拉門移動、真實的拉動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為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創造了條件,很好地突破了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
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在網絡上設計了三個操作:點四個點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選四根小棒擺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選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點擊專題網站中的相關內容自主學習,他們通過圍一圍、擺一擺、拼一拼發現了平行四邊形具有以下特征:(留言列表)
生5: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平行。
生6:我用量角器量了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發現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
生7: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也相等。
生8:兩個一樣的梯形能夠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讓學生動手、動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較好地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本質規律。
四、鞏固練習,交流反饋
在本節練習中,老師充分體現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思想。學生做完練習之后,可以馬上校對答案,及時發現自己做得對還是錯,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查看正確人數的統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糾錯,讓“錯誤”馬上消失在課堂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延伸課外,拓展提高
課堂是師生學習的主陣地,而單憑課堂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那如何拓展學生學習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呢?教師還設置了拓展題,包括選擇題、拼圖題、研究題等,學生可以在課后利用網絡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空限制,擴充自己的知識。
參考文獻:
丁楊華.構建基于網絡環境下自主探究的小學語文學習模式[J].新課程,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