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昂洛
摘 要:要想提高地理課堂效率,高中地理教師就要更新理念,革新理念,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然后認真研究其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并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活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精彩導入;互動;總結
傳統地理教學無論從心理意識還是從實際安排中通常處于副科的位置。又因為地理這門學科需要識記的內容比較多,所以許多人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地理教學就是一味地畫重點,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這樣長此以往便會忽略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知識生產規律之間的關系。為此,地理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還原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根據實際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知識以契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讓學生學會知識,懂得如何掌握知識技能,進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這才能有效激活學生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索求知的主觀能動性。鑒于此,我們結合一線課堂教學的寶貴教學經驗,再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談一談如何做到優化課堂流程,提高課堂效率。
一、精彩導入,牽引注意
一般來說,在開課的前幾分鐘,學生往往會感覺到還有幾分鐘才會上課,于是他們的心還沒有收回來,這時教師就要抓住這幾分鐘進行引導學習,可以通過趣味的導入形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巧妙合理地吸引過來。當然,此時的課堂導入一定不能是為了討好學生而故意設置的段子,導入的進行一定要能夠緊緊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能夠做到契合學生的認知情感,進而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比如,在教學《中國的地質災害》時,我們就可以設置出疑問或者提出問題,并將其導入到課堂中,例如: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地質災害嗎?誰能說一說地質災害有怎樣的危害?我們遇到了地質災害又將如何去防范?怎樣防范呢?這樣的問題看似非常簡單,而實際上從地質災害的概念認知再到危害,最后提到防范這些知識點都涉及了,便于牽引著學生對問題逐步深入思考,對自己不懂的知識產生了求知欲,促進了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認真聽講和對于所學知識點能夠主動交流和討論。當然,我們還可以結合時事新聞導入,例如尼泊爾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泥石流……這樣讓學生從更真實、更具體的一面對地質災害產生觸目驚心的感觸,從而深入到學習中,便于今后在生活中懂得趨利避害。
二、探索互動,討論思考
課堂的本質就是師生多邊互動遷移知識,進而生成運用技能的整體過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放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要真正做到根據學生的認知方式整合教學內容,讓地理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從客觀上激發,讓學生主動探索互動,然后經過思考和討論完成體驗知識生成的全過程。
比如,我們在教學《水污染及其成因》時,筆者就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形象地展示出“太湖藍藻事件”前后情況,讓學生真實看到并感覺到太湖觸目驚心的景觀變化,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并加以討論:(1)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太湖藍藻暴發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有哪些?(2)根據教材P17圖2.6,讓學生討論如果藍藻繼續擴展,太湖將會變成什么樣子?這樣的設計能夠以形象的對比形式呈現,讓學生認知到水污染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和當前我們人類有效治理水污染的緊迫性,讓學生詳細了解“水體富營養化”這一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表達出自己如何做到預防和治理的意見,然后大家通過相互交流、互動再到討論,優選出最佳的整治方案,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下節課討論污染物的來源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了鋪墊工作。
三、當堂總結,及時回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每當我們學習完新知識后我們都要及時回顧和總結,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鞏固知識。在地理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后幾分鐘,迅速引導學生回顧當堂課所學到的重點地理知識內容,并通過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總結當堂知識要點。比如在教學《海水的運動》時,筆者就利用課后五分鐘誘導學生主動做到當堂總結:(1)中低緯大洋西岸為暖流,東岸為寒流。(2)中高緯大洋西岸為寒流,東岸為暖流。除了歸納出這兩個要點外,我們還需要設置出疑問對學生進行啟發并因此而使學生繼續思考:此外,我們教師還可以總結出之所以這樣分布的規律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提出便于驅動學生努力深入動腦筋思考,從而拓展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升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就得以學生為核心,通過設置契合學生認知發展的導入吸引他們對課堂的興趣,再通過形象的展示和問題引導他們互動探索和討論,最后再經過當堂總結和回顧,基本上這一節課的重點知識就能形成基本脈絡,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