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局面呈現出重投資、輕消費的格局,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受到很大的沖擊。為了使我國經濟徹底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需要啟動居民消費的舉措。本文探討導致消費不足的財政政策原因,并對拉動消費的財政政策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消費不足 財政政策 對策建議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讓我國經濟經歷了一系列難以預料的重大挑戰和考驗,經濟增長速度和財政收入增速呈現雙雙回落的態勢。為了防止經濟的進一步下滑,中央領導層對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作出重大的調整,財政政策從“穩健的財政政策”轉變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國政府為了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拉動內需,采取了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內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迄今為止,我國的社會依然呈現消費不足的態勢,消費不足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一、財政政策原因
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在拉動居民消費、促進內需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應,但是在拉動消費方面依舊不足。這其中有很多根源,其一是我國財政政策的不足所致;其二是根本性原因,其中導致居民消費能力不足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與城鄉區域間收入差距大是最主要原因,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阻礙財政政策效應的重要原因,這些存在的問題使得我國的財政政策的初衷與效果往往不一致。
(一)政策自身癥結
政策可操作性不足:政策理論與現實結合不緊密,很多政策大多有理論上的依據,但是在現實中可操性不足,與社會的發展缺乏協調,在實踐操作中很容易出現問題,導致政策的初衷與結果脫節。很多政策初衷很好,如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政策,有理論上的依據,在理論上一方面會使消費者得到實惠,另外一方面又促進了社會消費總量的增長。會促進居民消費,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理論上的可行性不一定與特定的社會發展情況相適應,如果把握不好,還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最終使得政策的初衷與反饋出現偏差。
政策的持續性不足:政策的持續性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的不竭動力。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保8”成為了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所在。在這個近期目標的指引下,實施了很多促進消費的措施,工作重心也在保持經濟增長上面。在這種指揮棒的指引下,很多措施只是會臨時增加人們的收入,同時促進消費的短期增長,但是這種經濟暫時性繁榮背后隱藏了巨大的經濟隱患,對于經濟發展只能是一劑強心劑,而不是持續的動力所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的制定必須長遠性與現實性相結合,這樣才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二)社會保障制度不足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為了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而對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在現實生活中國家為了保證每個人的基本的生活可以得到保證,對于生活水平低下者和喪失勞動力的人群進行政策性救助,從而保證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我國由于社會保障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多人為了預防未來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很多人把增加的收入用于儲蓄,而不是消費,特別是在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如果不發達,人民的消費欲望會更加低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首先,在我國國家對于社會保障的投入不足,在很多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投入占國家財政支出35%~45%,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不到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保障作為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投入水平過低,則對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作用也就不大,社會再分配中社會中低收入者得到的收入就相對有限,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消費預期也就相對下降,不利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
其次,社會保障的覆蓋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有了新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我國的社會保障還是低水平的,不足的,我國雖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在覆蓋面上依舊不足。例如養老保險,依舊有兩億人未被納入保險制度中。醫療保險由于管理制度的缺陷,使得幾千萬人依舊游離于醫療保險之外。
二、促進居民消費的財政政策建議
(一)加大對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近幾年,由于我國醫療改革的市場化,導致我國國民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不斷上升,因病致貧的情況時有發生,人們對于醫療的恐懼已經逐步上升,因此對于醫療方面的保障應該逐步提升,減少國民在醫療方面的支出。在教育方面,我國實現了九年免費義務教育,但是在實際中,很多學校依舊有很多收費項目,加之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教育發展依舊不平衡。國家必須加強教育方面的監管和支出,加強教育保障,對于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及時加以監管。國家應該注重對于醫療的改革,解決民眾的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
(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首先,財政要提高對農業投入。加大對于農業投入,特別是加大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農民擴大再生產提供資金保證,其次,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支出,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政策向農村傾斜,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使農民有安全感?!叭r”問題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問題,必須加大對其投入水平。最后,建立健全農村消費市場。
(三)稅費改革,促進居民消費
為促進居民消費、增強消費預期,促進社會公平提供良好的體制環境。在個人所得稅方面,提高起征點,擴大累進級距、降低稅率累進程度與邊際稅率,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稅負,增加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會有利于低收入者增加收入。在消費稅方面,順應新形式,適當降低部分消費品的稅率,也會在一定意義上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開征該稅種可以促進高收入群體的消費觀念,對于轉變人們傳統的消費觀念,從儲蓄到消費有重要意義,使收入從單純儲蓄到消費、到對公益事業投入,都有很強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金三林.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深層次原因及政策取向[J].經濟研究參考,2009.
[2]夏杰長.財政政策轉型:從積極到穩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2006.
[3]肖建華,王敏.消費需求、居民收入差距和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J].務研究,2006(4).
作者簡介:劉佳瑜(1990-),男,山西中陽人,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13(財政)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