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平
摘 要:胡適提出了健全個人主義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一方面要把自己鍛造成具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特立獨行,敢說老實話,敢向惡勢力作戰。而我們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培養的是普遍型人才,而不是個性人才。在高校大學生的培養中,忽視了大學生個性的發展。文章從胡適“健全個人主義的思想”出發,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238-02
杜威提出的“真的個人主義”思想,被胡適所繼承并發展為“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在胡適看來,所謂“健全的個人主義”即:一是具有獨立人格和思想。二是作為獨立的個人要對自我樹立的思想信仰有負責的精神,敢于承擔,敢于有所作為。也就是說要有獨立的人格和對自己負責。
一、胡適所倡導的“健全的個人主義”
胡適認為“健全的個人主義”應把重點放在批判上,特別是要批判近代的新村生活。在五四運動前夕新村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思潮傳到中國,然而,它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新村社會者認為個人的個性的發展不需要拘泥于其社會,可以超越社會而獲得發展。這在胡適看來是一種獨善的個人主義,并對其從個性解放的角度進行了批判。這種個人主義的缺陷在于:第一,這種生活是脫離社會的,是讓步而不是奮斗;第二,人的能力的獲得是不能脫離其生活的社會的;第三,社會的分工和進化在他們所信仰的“泛勞動主義”看來是否定的,不被認可的;第四,作為個人和社會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每個個人的發展都是離不開他所生活的社會的,當然,社會的發展也是通過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人的發展。因此,胡適得出結論:“健全的個人主義”既要求作為個人的人需要有像娜拉一樣的獨立人格、獨立個性和獨立的思想;同時,我們不能否認人的社會存在,需要向斯鐸曼醫生學習,獨立行為、敢作敢為,敢于為社會的發展掃清障礙。歐洲社會之所以能實現今日之文明景象,正是因為有個人主義的思想;敢于為了自由,為了平等,為了博愛而不惜付出生命。中國若想要實現歐洲那樣的文明,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就必須要充分發揚人的獨立個性、追求民主,追求科學。
二、當今大學生個性發展問題解析
在大學發展的新階段,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忽略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忽略了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輸教育為主要模式,不論是教學、學生工作、還是學生生活中,教師和輔導員都采用從上到下的一種命令性傳達。而學生往往沒有思考的空間,只采取被動地接受。針對這種模式,學生易產生排斥心理,達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大學生隨著心理和生理上的日趨成熟,加之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思想行為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大學生是一群擁有先進的科學知識,豐富的信息資源,相當高的思維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能力的先進人群。因此他們會依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是否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針對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往往會依照思維的慣性,具有很強的抵觸心理。
2.高校的大眾型教育忽視了大學生個性的發展
與傳統的精英教育不同,當今的高等教育處于大眾化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個性教育,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個性素質的發展,這與社會的需要呈現出不一致。現代社會更需要具有獨立個性、獨立精神和具有創新意識的大學生,因此,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培育大學生的獨立精神、創造個性和以全面性為主的個性教育模式,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個性自由全面地發展,以此構建符合社會價值取向和適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需要。如在高校中由于教育資源有限,只針對性地培養專業型人才和面向企業型人才,導致學生的學習不具有自主選擇性。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加大對高校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能把高校做成企業,不注重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
3.大學生自身忽視了個性的發展
當代大學生彼此之間的身心成長背景、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各個大學生多具有自我意識,自主意識強,然而集體意識比較薄弱,缺乏大局服從意識,思想觀念過于開放和心態脆弱等,在個人追求和接受能力上千差萬別,性格特征差異性明顯。特別是在經歷過高考的高壓力氛圍之后,進入大學的大學生感受到大學的輕松氛圍,頓時整個人從身體到精神松懈下來,再加上大學的教學模式,讓原本松懈下來的大學生更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另外第一次面對獨立的生活環境,再加上對人生目標的暫時缺乏,求知欲望不強,許多學生很容易迷失方向。還有現在困擾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后的待遇問題,使得大學生對自己的學業及人生產生了懷疑,導致同學們的迷茫狀態。當學生迷失自己的奮斗方向,就會產生混日子的想法。不再有剛進大學時的激情,選擇了盲從。無聊空虛變成了學生生活的主旋律,不再追求進步,更談不上追求個性的發展。
三、胡適健全的個人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胡適所提倡的健全的個人主義,對當今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大學生個性教育缺失的問題,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主體性教育中的導向作用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受教育者——大學生,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環節,因此,在教育者施教的過程中,應把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因素對待,而不僅僅是把其視為是單純的被動接受客體。
首先,創建和諧的個性教育的氛圍。要充分發揮班級的教育平臺作用,強化學生的團體意識,增強學生集體觀念,可以通過組織各類班級活動(如班級籃球賽、辯論賽、班會、團會等),有效地促進良好的學生自我個性培養氛圍的形成。其次,增強學生在集體中的個體性作用。教育者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在集體生活和集體活動中,教育者要善于幫助大學生培養自我個性和展現自我個性。再次,創新個性教育的具體方法。最重要的是需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現代自我意識,現代自我不僅僅是需要面臨社會所提出的各種規范要求,更應該做到自覺自律;不但要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性,還需要不斷增大對社會的依存性;不但要在各種有利條件下可以選擇自我,還需經受各種困難的沖擊。當然還要通過環境的熏陶加強自我學習,特別是通過媒介環境的方式,吸收新觀念,豐富精神世界;要善于發現和學習周圍老師和學生的優勢和長處,彌補不足,提高自我;要通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習和思維的創造性來推動自身的提高。
2.倡導大學生形成獨立的個性
高校教育要想實現教育的目的,就應統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性教育與大眾教育,如此,才能實現高校教育的應有作用。因此,應把高校的個性教育放到與大眾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杜威所大力提倡的在教育中“養成智能的個性”,被胡適發揚光大并進一步確立為“健全的個人主義”,就是要求個人能樹立獨立的思想,具有獨立觀察和獨立判斷能力。在他看來,只有獨立才能真正獲得個性的發展,也只有獨立才能獲得自己的個性。大學是自我從家庭進入到社會的橋梁,作為大學生要想實現服務社會,為社會現代文明服務,就應有獨立生活、獨立學習和獨立交往的能力。大學生要獨立、要自信、自律、自立和自強。學習方面由原來的要我學到現在的我要學、我愿意學。在生活中要獨自面對困難、獨自處理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在工作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在完成工作中規定的任務時,要學會創新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學習上,要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觀察、獨立選擇、獨立判斷和獨立推理。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大學是各種思想的交流地和碰撞地,選擇怎樣的思想作為自我的思想信念,大學生們應首先提高自我判斷是非的能力,具有獨立的精神,加強自理和自律能力,才能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和判斷。因為,分析好和處理好問題,才能讓自己的行為接近科學,彰顯自己獨立的個性。
3.倡導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提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社會的發展,才是人的發展,這當然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取向。自我的發展也正是胡適所倡導的“健全的個人主義”的應有之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于人的自我的發展,并不斷地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以培養更多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從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強的內容有:道德品質、法制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包括職業道德教育、環境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還應把一些新觀念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民主與法制的觀念,權利與義務的觀念等等。另外,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性的差異是明顯存在的,如先天的基因條件、后天的環境影響、心理心態、愛好習慣等;正因如此,對待每個個體,不應只采取單一的課程內容體系。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制定特色的教學模式;依托學校和當地社會的有利環境,制定符合社會和自我發展的全面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桂梅.試論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特征[J].道德與文明,2002(3).
[2]王穎.胡適“健全的個人主義”在五四時期的積極影響[J].理論探討,2000(3).
[3]楊桂森.“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與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惠州大學學報,2008(2).
[4]羅瓊.淺析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