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摘 要:推動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當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有:志愿服務常態化有待提高,志愿服務專業化仍需改善,志愿服務科學化水平不高,志愿服務保障支持力度不足。對此,需要引導大型賽會志愿服務轉化為日常志愿服務,提高常態化水平;提高志愿服務培訓工作的廣泛性、覆蓋面和專業化水平;加強志愿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志愿服務保障支持系統的制度化建設。
關鍵詞: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5-0106-04
中國的志愿服務行動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取得了顯著成就。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及社會公益動員體系的形成,志愿服務行動已經開始萌芽。到1994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成為我國最早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全國性社會團體;1998年,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正式成立,負責規劃、協調和指導全國青年志愿者工作。全國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相繼成立。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走上迅速發展的軌道。
一、推動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十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在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深入體驗和認識國情社情,把握社會發展需求,有利于實踐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志愿服務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傳統價值中的“善”、“義”、“仁”等德性規范和理念的當代展現和傳承,深入實踐志愿服務精神,是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和新穎途徑。
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志愿服務在豐富活動載體、發展教育內涵、提高工作實效等方面具有顯著功能。[1]關于志愿服務的收獲的調查發現,平均分最高的是“了解社會現實,增強社會責任感”,其后依次為 “獲得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溝通能力得到了提升”, “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組織能力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見志愿服務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①
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2]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管理、記錄、激勵、保障等制度。[3]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是志愿服務常態化、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有效途徑和有力保障,有利于真正發揮志愿服務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效用,對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志愿服務領域的發展情況看,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行動由于大學生群體集中、組織較為健全等特點,對于服務社會發展、促進學生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現實工作中,尤其是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志愿服務常態化有待提高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較高,覆蓋面較廣,這是目前工作的優勢。但也存在著志愿服務持續性不強、常態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尤其體現在大學生賽會服務熱情高,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日常服務項目中學生熱情較低。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青年志愿服務事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青年志愿者的付出和奉獻。而北京奧運會在招募及組織志愿者服務過程中,也引起了全社會對志愿者的更多認識和關注。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世博會、青奧會、東亞運動會等大型賽事賽會相繼舉辦,越來越多志愿者投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這些賽事都受到學生廣泛歡迎,報名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很高。在天津市某高校的若干次大型賽會志愿者招募過程中,50人左右的志愿者崗位經常吸引到近3000學生報名參加。而日常志愿服務項目中,志愿服務熱情不高的現象則有一定的普遍性。從對于志愿服務組織者的調查來看,“志愿者招募難”也是僅次于“活動經費少”的第二大困難。由此可見,高校青年志愿服務項目中,小項目、長項目不受歡迎,志愿服務常態化程度不足是當前工作中的一大問題。
(二)志愿服務專業化仍需改善
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不足,成為制約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志愿服務專業化不足,一方面與志愿服務項目的設置有關。志愿服務項目種類少,與志愿者專業背景關聯度低,學生難以發揮專業優勢。從調查發現,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專業知識的運用方面,47.15%的填答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中涉及了一些基礎的專業知識,而同樣有47.15%的填答者表示在參與志愿服務中沒有涉及任何的專業知識。高校青年志愿者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較強專業優勢的群體,無法發揮自身優勢,影響了志愿服務的專業化。
志愿服務專業化不足,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培訓的嚴重缺失。調查發現,有44.04%的填答者表示只是接受過簡單的活動介紹和工作安排方面的培訓,33.16%的填答者表示接受過簡略的技能培訓,而只有8.29%的填答者接受過系統的技能培訓,有14.51%的填答者表示沒有接受過技能培訓。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分享,對于激發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提高志愿服務技能也有重要作用。有60%的填答者表示參加過志愿服務相關的交流會或分享會,40%則沒有參加過。在參加過交流會的被調查者中,65.22%的人參與過“典型志愿服務個人和組織進行的事跡展示與經驗分享”,53.62%的人參與的是“各志愿服務組織之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20.29%的人參加過著名公益人物的講座。志愿者接受培訓少,交流分享少,不利于提高志愿者素質,也難以形成志愿服務群體認同。
(三)志愿服務科學化水平不高
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離不開志愿服務組織過程的科學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90后學生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流,傳統志愿服務的組織過程越來越受到現實的嚴峻挑戰。
從組織過程的角度看,目前的動員機制過于依賴傳統組織形式,志愿服務項目難以適應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調查“志愿服務項目管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時發現,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服務項目流于形式參與者積極性不高”和“項目單一無法滿足大學生多樣化需要”,這兩項均占填答者的60%。事實上,高校內有不少小群體自發設計開展了一些充滿新意、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務項目。但從當前的組織形式來看,一些學生自發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無法納入規范體系,計算時長、發布信息、組織開展等環節依然無法獲得合法身份,更難以得到足夠的支持。
同時,組織管理的信息化、時代化程度難以適應當前學生的信息接受習慣,也成為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其中,突出的表現就是信息發布的覆蓋不足,學生難以及時獲取志愿服務信息。在調查志愿消息發布的宣傳方式時,普通志愿者獲取消息的途徑多為從社交平臺所見以及同學之間的口耳相傳;而組織者方面的調查結果卻顯示,志愿組織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組織內部發布、向各志愿者組織負責人發布消息的方式來發布志愿服務信息。線下張貼海報、發布傳單的方式越來越難以發揮好宣傳作用。
另外,在志愿者身份注冊、信息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缺口。目前,全國志愿服務系統的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高校志愿服務群體中,注冊志愿者工作數據庫仍然較為滯后,甚至停留在手工輸入的階段,軟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網站信息量少、內容更新緩慢,管理中各自為政、相互分割的現象比較嚴重。
(四)志愿服務保障支持力度不足
志愿者權益保障和支持力度,是影響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志愿服務的持續性。目前,關于志愿者權益保護的制度性安排仍然不成體系,鼓勵支持力度依然不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志愿服務持續性、常態化的重要瓶頸。
對志愿者權益保護的調查發現,選擇“有明確權益保障規定”、“有規定但不能認真落實”和“沒有規定但不影響活動進行”的各占三分之一。可見,志愿者權益保障工作并沒有成為志愿服務組織的普遍共識和常規工作。
調研中發現,志愿服務組織者在項目組織和動員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當中,綜合得分最高的是“經費不足”問題,依次排列的是“志愿者招募不足”、“活動效果不如預期”、“項目過程中出現矛盾”、“志愿者專業技能差”、“志愿者流動率高”。57.89%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務中產生的費用不能得到報銷,但在表示能夠報銷的填答者中費用的報銷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這表明,當前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依然不足,項目化運作發展不平衡,機制仍然需要完善。
在相關鼓勵支持方面,70.37%的填答者表示其所在的學院在保研、評優中志愿服務經歷并不能加分。但在志愿服務組織者的問卷中,33.33%的填答者表示志愿服務工作作為學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被納入了考慮。
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組織中,指導教師的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普通志愿者還是志愿服務的組織者,對指導老師工作的作用期望排在前兩名的都是志愿服務的物質資源支持和社會資源支持,其次是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和志愿服務各項工作流程的指導。由此可見志愿服務組織在資源支持方面仍然存在較大需求。
三、推動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
大型賽會是激發大學生志愿服務熱情的良好方式,但必須在大型賽會中樹立和培育志愿服務精神,真正讓志愿者在大型賽會中形成的習慣和經驗成為促進和帶動日常志愿服務的優質資源,讓大型賽會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志愿者成為日常志愿服務的典型和榜樣,引導大型賽會志愿服務積極促進日常志愿服務。同時,要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完善志愿服務組織形式和動員形式。通過社會化動員的方式,鼓勵學生組織發掘出主題鮮明、形式新穎、能受歡迎的志愿服務項目,鼓勵更多學生自發組織、自覺動員、主動服務,讓志愿服務成為更多學生的自覺選擇。
(二)做好志愿服務的培訓工作
針對志愿服務培訓工作的現狀,首先要提高志愿服務培訓工作的廣泛性和擴大覆蓋面。同時,要建立志愿服務培訓制度,堅持全面覆蓋與抓好骨干相結合,即在培訓對象上既要確保全面覆蓋,又要注重加強志愿者骨干隊伍培訓;堅持通用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即在培訓的內容上,對所有注冊志愿者進行通用能力素質等基礎培訓,同時結合具體志愿服務活動及崗位,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能力培訓;堅持傳統培訓與新型培訓相結合,即在培訓方式上,既有集中培訓、知識講座等傳統形式,又要結合新媒體平臺,研究學生特點,采用素質拓展、情景模擬等新方式、新手段,真正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同時,要將志愿者參加培訓的實際狀況納入到志愿者考核評優體系中,不斷提高培訓工作的制度化水平。
(三)加強志愿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在新媒體時代,志愿服務制度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志愿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水平。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要做好與高校青年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對接開發,鼓勵高校建設與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無縫對接而又各具特色的子系統。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必須要與新媒體時代的志愿服務需求緊密結合,緊緊抓住當代青年的媒體習慣、心理特點、聚集方式,主動開發結合微博、微信平臺等社交媒體相關的功能,設計開發智能手機客戶端,研究志愿服務工作的實際需求,使志愿者注冊、項目信息發布、服務時長登記、志愿者檔案記錄、服務小組動員等功能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使各個媒體平臺各有特色,同時又可以實現媒體平臺之間互相融合,數據資源能夠做到無縫對接。
(四)加強志愿服務保障支持系統建設
加強高校青年志愿服務保障支持系統建設,是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要加強志愿服務保障支持系統建設,首先要提供充分的經費保障。日本自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已經提出“實費補償屬于無償之列”,明確了志愿服務的有償性質。[4]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有較強的組織性,應該納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總體工作當中,并安排專項經費,解決學生為參加志愿服務產生的基本開支,為學生外出參加志愿服務提供保險支持,為志愿者開展服務活動提供制度性保障,同時要鼓勵學生吸收利用社會力量,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
要加強志愿服務基地建設,為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提供平臺保障。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切實重視志愿服務指導教師工作,加強對指導教師的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校內校外雙導師,從不同角度提供更全面的指導和支持。另外,志愿服務作為一項道德性比較強的工作,要加強榮譽體系建設,建立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榮譽體系,發揮榮譽的示范作用和導向作用。還要將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發展的系統當中,在評選優秀、保研推薦等環節給與適當傾斜。通過制度保障讓熱衷于志愿服務的學生得到充分鼓勵,促進和引導學生更積極地參加志愿服務。
注釋:
① 調查在天津市某高校進行,通過簡單隨機抽樣進行調查,問卷分別面向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者。面向志愿者的問卷發放200份,回收問卷193份。志愿服務組織者調查問卷共發放120份,回收115份。如無特殊說明,文中數據均為此調查所得數據。
參考文獻:
[1]胡凱,楊欣.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29.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11-09.
[3]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4-02-27.
[4]王銳蘭.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應然、實然與或然[J].江蘇高教,2012,(6):136.
On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Youth Voluntary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Li Kang
Abstract: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Youth Voluntary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h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valu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is area are: deficiency of specialization, normalization, scientization and insufficiency of suppor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volunteer work, we need to guide the large games volunteer service into daily volunteer service, improve the level of normalization, strengthen volunteer training work,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supporting system.
Keywords: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Youth Voluntary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Countermeasure
責任編輯:蕭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