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廣朋
[內容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其知識內容涉及的領域很廣,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歷史知識水平,巧妙地將人文歷史知識與地理教學相結合,通過多種方式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以此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文歷史;知識滲透;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其知識內容涉及的領域很廣,包括歷史、自然、政治、人文等,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滲透人文歷史知識,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了解到許多其他交叉學科的知識,這對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精心備課,提高人文歷史知識水平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滲透人文歷史知識,就要精心備課,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歷史知識水平。教師既是學生的榜樣,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備課過程中要認真收集相關人文歷史資料并進行研究整理,將地理知識與人文歷史知識相融合。在課堂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對人文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回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學習世界主要航線時,教師可結合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解:“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從劉家港起錨,帶領2.7萬多人和200多艘船只遠航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拜訪爪哇、蘇門答臘、彭亨、古里、天方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可能到過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等。鄭和下西洋加深了明朝與南洋諸國及東非的聯系。”通過講解這樣的歷史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將人文歷史知識與高中地理教學有機結合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將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歷史知識與高中地理知識有機結合,既講解課本上的地理知識,又聯系相關的人文歷史知識。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教學內容需要教師認真收集選擇,并巧妙運用于教學中。
例如,在學習中東政治地圖變化時,教師可聯系鴉片戰爭的史實:外國列強通過一系列手段侵占了我國大片領土,沙俄更是多次對我國進行侵略,通過一些不平等條約侵占了我國東北及新疆等大片領土,直到1991年,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解散才改變了中東版圖……在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使學生樹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斗的志向。
三、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人文歷史知識
高中生的思想較為獨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強行向學生灌輸人文歷史知識,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和厭倦情緒,因此教師需要巧妙地將人文歷史知識滲透于地理教學中,使學生對相關聯學科知識有深入了解,并從中開闊視野。
例如,學習洋流時,教師可以講解關于人口遷徙的歷史故事,如著名的“三家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利用洋流的特點將黑人販賣至美洲并順利返航。又如,學習地球公轉和自傳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人們是如何發現地球不停地公轉和自轉的故事,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背景,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四、結合教材學習當代人文歷史知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滲透古代人文歷史知識,還要向學生介紹當代人文歷史發展情況,使學生對當代人文歷史知識有一定了解。
例如,在學習地域類型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我國各地區的主要種植作物進行分析,根據作物習性判斷當地氣候,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了解西方國家的農業類型,如東南亞、南亞、東亞等地區主要種植水稻,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烏克蘭等國主要以商品谷物種植為主,而混合農業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新西蘭、南非等國。根據農業種植特點,讓學生判斷當地所屬的氣候類型,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分析當地文化及生產類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本內容。
五、以人文歷史知識導入新課
通過課堂內外歷史知識的學習,多數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及史學修養,如果結合教學內容再精選一些歷史知識,并將其應用于新課導入環節,就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與人口遷徙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先將歷史學家伯贊的簡介及照片展示給學生,再讓學生對其名族進行猜測。從伯贊的照片、姓名及生平看,學生可能推測其為漢族人,可實際上其為世代居住于湖南的維吾爾族人。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發問:“通常維吾爾族人世代生活于新疆地區,可為什么在湖南地區有維吾爾族人?”之后教師再對居住在湖南的維吾爾族人的來歷進行簡要說明,并借此引出有關人口遷徙的知識。這樣的新課導入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對歷史學家伯贊充滿好奇,而且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充滿渴望。
六、以人文歷史知識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人文歷史知識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例如,在學習中國政區時,教師可以對西周分封制的史實進行簡要講述:西周時期,周武王將今天的山東西南的部分地區分給其弟周公姬旦,其弟之子后來建立魯國;周成王將今天山西西南的部分地區分給其弟叔虞,其弟后來建立晉國。因此后人將山東簡稱為魯,將山西簡稱為晉。介紹這些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記住相關省份的簡稱。又如,學習德國的地理環境及工業區位時,教師可以對歷史上法德兩國之間的恩怨進行簡要講述:在普法戰爭時法國戰敗,為此被迫把鐵礦資源較豐富的洛林與阿爾薩斯讓給德國,但在隨后的一戰中,卻是德國戰敗,此時德國不但將洛林與阿爾薩斯歸還,而且把本國的薩爾煤礦交給法國開采。以上歷史案例的講解有利于學生記憶法國多鐵和德國多煤的特點。
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助人文歷史知識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時差、時區及日界線時,教師可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在1915年,麥哲倫領導船隊由西班牙出發開始向西航行,在航海的途中麥哲倫因與菲律賓的土著居民產生糾紛而死,剩余船員經過千辛萬苦在1522年的9月7日再次返回西班牙,船員在興奮之余也驚訝地發現,在航海日志處記載的日期為9月6日。他們一路堅持記錄日志,并沒有記錯時間,但最終沒有搞清楚為什么少了一天。探究原因主要是當時人們沒有時差、時區及日界線的概念,不知向西航行時每經過一個時區需減去一小時,且向西通過日界線時需加一天。這樣通過學習人文歷史知識可以強化學生對時差、時區及日界線的理解。又如,學習有關地轉偏向力時,教師可對學生講述:德國在一戰發明射程高達100多公里的遠程大炮,但是每次發射之后炮彈多向右偏離目標高達一公里。這一史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及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規律。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涉及很多人文歷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認真研究相關人文歷史知識,并將人文歷史知識與地理教學巧妙融合,使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也學到相關的人文歷史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施雋.歷史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28(4):97-98.
[2]王淑艷.中學地理課堂人文歷史知識滲透策略[J].好家長,2014,12(24):191.
[3]游龍香.淺談中學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2,(11):25-26.
[4]孔德芹.淺談中學地理教學人文歷史知識滲透策略[J].都市家教,2014,(3):23-24.
[5]馮英.淺析中學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體現[J].科教文匯,2012,(7):18.
[6]侯福海,苗天青.試論高中地理新課程中歷史地理觀的構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2,(24):69-62.
[7]孟兆倫.如何有效運用中國地圖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J].學周刊,2014,(2):179.
[8]馮林.淺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2,(10):3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