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郭小龍
(江西南昌縣昌南實驗學校,江西 南昌 330299)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探究,積極思考,為以后的可持續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教師,要尋找學生數學能力提升的策略,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數學能力
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開發自身的潛能,發展自身的智力,因此教師要尋找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途徑和辦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感官的感知性操作,自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如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征》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報出一個分數,由教師迅速判斷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當學生發現教師可以迅速判斷一個分數是否能夠化成有限小數之后,學習興趣被激發,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進行歸類,并讓他們自主尋找到數的特征。當學生完成自主探究之后,教師不但可以對學生講解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征,還要對學生講解思維的方法,讓學生在每一次數學思維過程中,都能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因為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些文字相對于小學生而言比較難懂,因此教學就要想辦法將難懂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影像,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樣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靜止的問題變得動態化,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更樂于進行自主探究,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時, 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角形的形成過程,在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的過程中,用多媒體展臺讓學生進行實物展示,并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就更能直觀的發現三角形內角和180度的形成過程。同時,教室用多媒體ppt展示與本課教學重點相關的數學題目讓學生完成,不僅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將課堂上更多的時間讓給同學,而且學生在觀看ppt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更好地形成了數學能力。
毋庸置疑,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的數學能力已經是千差萬別,在數學課中不同數學能力的學生接受到的數學知識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想辦法讓所有的學生形成知識共享,引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推進每一個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而小組合作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生學習方式,已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學生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合作交流形成優勢互補,而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的個性發展得到了促進。需要教師注意的是,既不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又不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沒有效果,教師要有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在小學數學《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能正確計算圓柱體積或圓柱形容器的容積,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剛上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復習圓柱體體積公式,并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現實中有趣的問題,實踐操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和內化。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進行求異思維,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去解決相同的問題。教師要創作寬松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尋找與眾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除用“做減法想加法”這種解題方法之外,還允許鼓勵學生用“破十法”或“湊十法”求差。如:12-5=?,算法一: 因為7+5=12, 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 這樣教學,既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又發展了求異思維的能力。而學生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能力獲得了提升,思維得到了發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數學觀察數學實驗,進行推理交流,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架構。教師要結合課本上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形成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思考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運用數學思想,經歷數學問題的研究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探究數學的真諦。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針對學生現有的數學能力,對學生進行數學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沈建國,芻議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年06期
[2]付曉華,官玲玲,新理念下的數學課堂[J],新課程(中),2011年05期
[3]張齊華,重要的是“度”的把握——由幾則案例談數學課堂的數學味[J],江蘇教育,2010年10期
[4]路永偉,小學數學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研究[J],甘肅科技,2010年20 期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71-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