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艷芳
摘 要: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在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宋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的教育相當興盛,其中家庭教育更是大放異彩,甚為繁榮。通過對宋代家庭教育興盛的背景及家庭教育的內容、類型、方法等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宋代家庭教育,同時為當今家庭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理學家;道德教育;學習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家庭教育,把家族的盛衰寄托在子孫身上,“子孫賢則家道昌盛,子孫不賢則家道消敗”。子孫是賢是愚,則“由乎蒙養(yǎng)”。“蒙以養(yǎng)正”,可以保家。家教的作用,不僅能保家擴業(yè),還有助于定國安邦。宋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時期,理學、宋詞、史學及聞名世界的三大發(fā)明,猶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輝,在中國古代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譽。推敲宋代領先于世界的科學技術與文明,其土壤根源于教育的平民化。在教育平民化的進程中,家庭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發(fā)達的家庭教育,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人才,極大地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不僅對啟迪當代人的智慧、完善其品德起了巨大作用,同時為當前的家庭教育及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家庭教育,比較權威的論斷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兒女輩進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和作用。”所謂宋代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包括北宋、南宋期間的家庭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
一、宋代家庭教育興盛的原因
宋代是我國家庭教育大放異彩的時期,一大批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家和實踐家極大地豐富了宋代家庭教育內涵,在我國家庭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家庭教育的興盛,既有歷史發(fā)展的原因,也有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因素。
1.宋代以前家庭教育歷史經驗的積淀
我國家庭教育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到唐五代,經過不斷的實踐、總結,積累了甚為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和思想,為以后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先秦時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以帝王家庭教育、上層官僚階層的德育、智育、胎教等在內的各級各類家庭教育,出現了最基本的一些家教范疇和思想,為我國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漢時期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官僚士大夫為主體,包括帝王家教、女子家教、胎教等在內的各級各類家庭教育的框架,以后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大都是在此框架內的豐富完善。因此,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家庭教育框架的定型時期。隨之而來的魏晉南北朝處于我國歷史上征戰(zhàn)連年、政權更替頻繁和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各個階層都有一種不穩(wěn)定感和危機感,他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們竭力教子以立身處世的知識和技能,以使子孫避災免禍,從而更好地立足社會,于是家庭教育逐漸盛行起來。《顏氏家訓》的出現,深刻總結了當時的教子經驗,第一次形成了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思想,并創(chuàng)造了家訓體這一中國特有的家教文獻形式,在家教史上具有劃時代、里程碑式的意義,所以這一時期被認為是我國家庭教育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家庭教育繼續(xù)發(fā)展。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出現了李世民的《帝范》,把中國古代的帝王家教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家訓精品和教子詩文。這一切為宋代發(fā)達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給家庭教育的發(fā)展以有力的推動
政治上,宋代建立以后,統(tǒng)治者汲取了中晚唐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竭力強化皇權,削弱武臣的權力。他們選擇和制定了一種能夠最廣泛地籠絡士大夫的政治策略,以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增強士大夫對宋王朝的政治向心力,因此“崇文抑武”成為宋代的基本政策。重文政策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恢復和發(fā)展。宋代學校、科舉比前代更為興盛,讀書受到特殊的重視,文人充任各級官吏,文官待遇之高為歷朝所無。在這種情況下,教子讀書做官被許多人視為振興門戶的必經之路。在福州,號稱“城里人家半讀書”。家庭教育由此興盛起來。
經濟上,農業(yè)墾荒、興修水利、改進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手工業(yè)、礦冶業(yè)、紡織業(yè)、瓷器制造業(yè)、造紙業(yè)、印刷業(yè)、造船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的繁榮,紙幣的出現,商業(yè)中心城市如北宋的開封、長沙、成都、京兆(陜西西安)、南宋臨安、建康、鎮(zhèn)江、廣州、泉州等貿易的興盛,對外貿易的頻繁,為文化科學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科技對家庭教育發(fā)展的影響,首推印刷術在宋代的發(fā)展。宋初仍然是從五代時期繼承下來的雕版印刷術。宋仁宗慶歷年間布衣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宋代的刻書事業(yè)達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印書之多,規(guī)模之大,印制之精,流通之廣,都是空前的。印刷技術的進步,大量圖書的印制,為文化教育的繁榮提供了最基本的技術保障。
3.宋代理學家的積極倡導和推進
自唐末五代以來,社會動蕩戰(zhàn)亂,傳統(tǒng)的“宗子法廢”“譜牒又衰”,地主階級分化劇烈、統(tǒng)治很不穩(wěn)定。為維護社會和統(tǒng)治階級政權的穩(wěn)定,理學家認為有必要恢復古代的家族制度,用家法來約束宗族成員的行為,以穩(wěn)定家族內部關系,進而維護上層統(tǒng)治。如程頤認為,治家的秘訣在于“嚴”“雖一家之小,無尊嚴則孝敬衰,無君長則法度廢,有嚴君而后家道正”。有的理學家不僅積極倡導家法、家族的制定,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如朱熹纂輯了《古今家祭禮》《家禮》,陸九韶制定了《居家正本制用》等,不僅要求其家人遵循,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在他們的倡導與推動下,家庭的倫理教育被推上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成為宋代教育的一大特色,這些理學家的做法無疑推動了宋代家庭教育的發(fā)展。
二、宋代家庭教育的類型
宋代家庭教育的類型主要有兩種:父母之教和塾師之教。
1.父母之教
父母之教是指以父母為施教主體的教育,通常指的是父教子學的家學。有如下兩類:(1)家境貧寒者,無力為孩子繳納學費的父母會親自教授孩子。如大文豪歐陽修,他“四歲而孤”,因家貧,不能買紙筆,其母鄭氏“以荻畫地,教修書字。稍長,從鄰里借書讀,或手抄之,抄未竟而成誦”。歐陽修的經歷代表了宋代一部分家境貧寒,卻重視讀書的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2)宋代家庭中有的父母愛子、望子成龍,而親自教授子弟的家庭教育。如大文豪蘇軾,也是由其母程氏親自教他讀書,“生十年,父詢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凡古今成敗、經史屬文,早早就在家庭教育中接觸。而理學家朱熹,更是自幼受到其父朱松的精心培養(yǎng),父親的學術傾向給他以很大的影響。范仲淹作為官宦當中家庭教育杰出代表的成功范例,諸子皆為世所稱,特別是純仁,官至宰相,成為一代名臣,完全得益于范仲淹對子弟的切身諄諄教導。
2.塾師之教
塾師之教是宋人開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它通常指的是官宦世家為教育其家族的子弟,家長出資聘請教書先生在家中或寺院、會館等公共場所招生授課,這種形式通常稱家塾。如陸九淵、呂祖謙家里就設有私塾。據呂氏家塾規(guī)定:家塾教師,飲食是“每日二膳”,衣服、束修是“以家之有無,諸生之眾寡為之節(jié)”,另外家塾教師生病,諸生還要“侍粥藥”。塾師是宋代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封建時代一群命運不佳、仕途無望的沒落文人,塾師之業(yè)純屬退而求其次的導成之業(yè)。在教育內容上,除少數有名望的學者授徒講解一些高深知識之外,大部分讀書人傾向于童蒙教育,以幼童為主要教導對象。因此宋代有條件的家長們,為了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出資聘請塾師到家中教育子女,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宋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宋代家庭教育的內容異常豐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倫理道德教育和學業(yè)教育兩個方面。
1.倫理道德教育
宋代承唐末五代紛亂之后,又時值儒學復興和理學崛起,重振倫理綱常,重塑道德名教,成為朝野上下、社會各界的普遍追求。家庭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主要表現在:
(1)在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上,注意教子恪守儒家禮節(jié)
這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核心,而在宋代復興儒家的大背景下更趨嚴格。如理學家呂希哲“(希哲)甫十歲,祁寒暑雨,侍立終日,不命之坐不敢坐也。日必冠帶以見長者,平居雖天甚熱,在父母長者之側,不得去巾袂縛绔。衣服雖謹,行步出入,不得入茶肆酒肆。市井里巷之語,鄭衛(wèi)之音,未嘗一經于耳。不正之意,非禮之色,未嘗一接于目”。這種教育方式雖然有些呆板,但態(tài)度積極認真,有助于培養(yǎng)符合封建時代要求的道德君子。
(2)忠孝教育
在古代,“忠”通常與忠君愛國聯系在一起。北宋時期,與北方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因利益沖突的加劇而導致戰(zhàn)爭頻繁,朝廷又無力與之抗衡,只好向其割地賠款,形成偏安一隅的屈辱被動局面,再加上各地時有發(fā)生的農民起義,給北宋王朝以致命的打擊。南宋時期山河破碎,內憂外患不斷,統(tǒng)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一批強烈要求收復失地的主戰(zhàn)派,他們反對妥協投降,積極抵抗侵略,同時教育子孫后代勿忘國恥,努力實現復國理想。這一時期家庭教育的主流就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宋代尤其是南宋家庭教育中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如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那首流傳千古的絕筆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它生動地向世人展現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的臨終遺囑,字里行間蘊含著渴望祖國統(tǒng)一與壯志未酬空留遺恨的惆悵情懷和對處在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南宋王朝的深深擔憂。千百年來,《示兒》已成為激發(fā)人們愛國熱情、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優(yōu)秀詩篇和生動教材。“孝”的教育。“孝”是對父母、對祖先的敬愛,它常常與“悌”聯系在一起,“悌”指的是對兄長的順從,在儒家倫理思想與家訓文化中此二字是連用的。宋代家長們都很重視對子女的孝悌教育。歐陽修之母從小教育歐陽修要向父親學習,告誡他“夫養(yǎng)不必豐,要于孝”。意即贍養(yǎng)父母,不必要豐盛,而在于孝順,要從內心深處懷有對父母的孝敬和愛戴,而不僅僅表現在物質層面上。
(3)氣節(jié)操守上,教子要忠勇正直,大義分明
如蘇軾的母親程氏鼓勵他向東漢時期勇敢正直、堅貞不屈的范滂學習。言官劉安世初除諫官,不敢領命,因而“入白其母”,結果他母親勉勵其“當捐身以報國恩”,態(tài)度堅決,沒有絲毫顧慮之意。得此教誨,劉安世“在職累歲,正色立朝”“面折廷爭”,無所畏懼,“一時無不敬懾”。宋室南渡,首倡大義的張浚,一生正直敢言,忠義許國,也與其母親的教育分不開,張浚四歲而孤,其母發(fā)誓不復嫁,對其“勤苦鞠育”。有一次張浚打算“力論時事”,又“恐貽母憂”時,“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寧言而死于斧鉞,不能忍不言以負陛下”,激勵張浚仗義執(zhí)言。
2.學業(yè)教育
對孩子進行學業(yè)教育是歷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宋代這方面尤為突出。宋代以“文治”立國,政府大力興學,鼓勵讀書,科舉制度日益完善,社會逐漸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讀書風氣之鼎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這一背景下,宋代士人家庭對孩子的學業(yè)教育傾注了極大心血。北宋著名學者楊時“不離案三十年,然后于道有進”。張九成晚年被貶,在荒遠的逆境之中仍然堅持學習,站在窗下苦讀十四個春秋,竟然使得“窗下石上,雙跌之跡隱然”,實在是令人可欽可佩,被后世傳為佳話。以其自身行動對其子弟進行鮮活的家庭教育。朱熹教誨兒子要專心向學:“早晚受業(yè)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箭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前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其間蘊含的教子為學的內容十分全面,體現出一個慈父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可謂用心良苦。
四、教子措施
為了教育孩子成才,宋代父母都注意采取各種積極的措施。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1.重視早期教育
早教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人認為兒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故家庭教育具有極大的影響和傳塑作用,宋代家庭教育對這方面尤為重視。邵雍強調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朱熹甚至明確了胎教的重要性,并強調兒童出生后至八歲前的“乳母之教”。朱熹認為家庭教育中,乳母的作用非常大,“凡子始生,若為之求乳母,必擇良家婦人稍溫謹者”。他認為如果乳母不良,不但能敗亂家法,還能令“所飼之子性行亦類之”。現代研究表明,兒童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重視對子女的早期教育直接關乎下一代今后的健康成長和良性發(fā)展。
2.強調知行結合,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
知與行的關系實際上是知識與實踐的關系。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認為認識有兩種來源:一種是“生而知之”,屬于先天而成的,一種是“學而知之”,是后天培養(yǎng)的。主張學思結合,反對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在宋代,家庭教育特別注重子弟知行觀的培養(yǎng),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深刻詮釋了“知”與“行”的關系,認為只有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親身參加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自己。在強調“知行結合”的同時,宋代家庭教育又注重對孩子實際踐力的培養(yǎng)。著名學者胡瑗就非常注重教育中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他對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要標準的做法特別不滿,認為實際的能力更加重要,強調“體用之學”。即以儒家經學為體,以實際的為政、軍事才能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