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摘 要:地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還很弱,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占著主導地位,思維活動也正待逐步提高,逐步改變。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為培養開拓性、創造性的人才出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能力
幾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破多,但始終不斷反思著,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1 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二年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為此,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2 對新教材的反思
在現在的地理教學中,在注重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如何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使學生獲得豐厚的、新鮮的知識,這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大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探索,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有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去獲取豐厚的地理信息,然后經過提煉加工,適時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還使學生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受到激勵,從而養成一種收集地理資料的好習慣。這是新課標對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即:開發課程資源。其次,應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志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并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老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指導他們怎樣去利用現有的資料去和書本知識相聯系、來解決現實問題。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地理的土地利用、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等,和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的利用我們身邊的例子來給同學們講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復習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眉山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于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3 關于課堂教學提問的反思
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難道是學生太笨了嗎?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問題嗎?筆者曾這樣問過自己。后來仔細思考,究其原因是:或提出的問題不正確;或問題太難;或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足;或缺乏分析此類問題的方法,等等。
那么,對于課堂教學提問,筆者認為教師不能盲目、隨意地提出問題,要仔細斟酌,首先,對不明確的問題加上限制性條件,使答案控制在某一范圍內;其次,給學生充足的分析思考問題的時間,教師要想到學生在問題的理解上,速度要比教師慢得多,不可急于求成,特別是較難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分析思考問題;最后,教給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一般方法,如分析某地的氣候特征,要從氣溫和降水等方面來說明。分析某個大洲的地形特征,要從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地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等方面來說明,等等。
4 關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的反思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新教材文字敘述少,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內容,為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今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教師不需要擔心學生的能力。可有時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還是不自覺地反復提示、講解,生怕學生不明白。因此,地理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一定不要提示;只需提示的問題,教師一定不要講解。多采用開放性的問題,多元化的評價,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體現教師確實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充電”,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藝術水平。
5 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
如何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重要的做法就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充分討論,加強師生交流,關心社會,關心生活。課文中安排的活動內容,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種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引導學生補充書本以外的地理素材。就是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設置適度的問題,讓學生跨越一定的障礙獲得知識。教師備課時,重點不是準備自己如何講述,而是設計如何讓學生活動,讓學生說理,析事。上課時,教師不是當講解員,而是當“導演”,發揮主導作用,進行組織、調控、點撥、引導,讓學生當“主角”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的成功者。問題設置要有適當的難度,不是學生稍動腦筋就能解答的,不是老師一問,學生很快就能在書本上畫出答案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選擇合適的資料或案例,提出有一定障礙難度的問題。然后,教師在層層深入中,揭示矛盾,并引導學生進行思維以解決問題。重視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提出各種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在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又會發表其自己不同的見解。這些問題、見解是以學生現有知識體驗為支點的,極容易引起同學的共鳴和爭論,是教師所設計問題的重要補充。一堂課不僅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而且還要是學生在一次次活動體驗中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喜悅,增強自信,發展自我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