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靜
摘 要:旅游扶貧以其強大的輻射效應、豐厚的經濟效益、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明顯的比較效益優勢。但是在民族貧困地區旅游扶貧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農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開發的成果;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素質不高;對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的保護不夠。因此提出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貧困地區;旅游扶貧;開發路徑
基金項目:西昌學院資助科研項目(編號:XS1201);四川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編號:13SB0251)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然而民族貧困地區往往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風情、多彩的自然風光為這些地區旅游業創造了優越的前提條件。涼山彝族自治州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旅游扶貧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貧困區的未來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民族貧困地區旅游扶貧的比較效益分析
(一)旅游扶貧經濟效益更高,有助于民族貧困地區實現從輸血經濟到造血經濟的轉變。
從旅游業發展角度來看,一些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蘊涵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旅游業是民族貧困地區最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相對于工農業投資數額多、市場風險大來說,旅游扶貧投入則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和投入產出比,具有很好的經濟回報。因影片《芙蓉鎮》而一炮走紅的湘西永順縣,原是一個典型“老、少,邊、窮”的山區農業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本地漂流旅游資源和土家族少數民族風情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其開發的猛洞河漂流被譽為“天下第一漂”,不二門公園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等等。旅游業的興起使這些原本是需要國家拿錢出來幫助的村、縣反過來向國家繳納稅金,不但減輕了國家的負擔,而且真正富裕了當地的百姓。
(二)旅游扶貧就業效應更高,有助于緩解民族貧困地區就業壓力。
我國現有人口高達13億之多,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都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的工業和農業都不發達,吸納勞動力十分有限,就業壓力更大。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旅游產業,解決就業問題,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以涼山為例,截止2014年,涼山總人口為511.78萬人,鄉村人口數達432.6萬人,占總人口的84.53%,上年增加6.6萬人,增長1.6%。鄉村就業壓力巨大。據有關資料統計,投資旅游業所創造的就業面是投資五金行業的3倍,電氣行業的5倍。世界旅游組織認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員,能為社會創造5個以上就業機會。可見,旅游業的發展將為民族貧困地區解決和實施再就業工程提供廣闊的上升空間。
(三)旅游扶貧生態效益最好,有助于實現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大多位于祖國的邊陲,是祖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同時也是全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實踐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環境為代價。而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是和生態環境矛盾最小的產業,適度的旅游開發又會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促使人們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一方面,發展旅游為當地帶來了社會經濟效益,一部分居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減少了對自然的索取;另一方面,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加強了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的環境意識,使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因此,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施旅游扶貧是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 民族貧困地區旅游扶貧開發的制約因素
(一)處于弱勢地位的旅游區,農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開發的成果。
旅游扶貧開發能否真正起到扶貧的功效,關鍵是看貧困人口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到旅游業中,從而受益。貧困人口自身的角色弱勢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他們的這種融入過程。一方面貧困人口基本沒有積蓄,可能會因為缺乏必要的資金而無法創業,面對無數的市場機會也只能無奈地讓其溜走;另一方面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一般素質較低,市場意識淡薄,缺乏進取心,缺乏擺脫貧困的主動性,依賴、懶惰思想嚴重。因此,絕大部分貧困人口只能從事低層次的簡單體力勞動,工資相當微薄。貧困人口往往不具備與投資商對等合作的實力,處于被動地位,即便是形式上的對等,在利益分配上也不可能公平地分享旅游開發帶來的成果。
(二)民族地區人口素質不高,缺乏旅游專業人才和培訓機構。
民族貧困地區由于受教育所限,普遍文化素質不高。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文盲或半文盲、小學文化、初中文化程度人數占農村人力資源比重高達92.3%,而高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農村人力資源比重僅為7.7%。另外,目前受過專業培訓的農村人口比重較低,且培訓內容大多僅限于農、林、牧、漁業知識,對旅游業的針對性不強,培訓時間較短。同時民族地區目前的旅游人力資源還不成規模,結構也比較單一,景區相關的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都較少,且學歷普遍偏低。在培訓方面,景區內相關的旅游培訓機構和培訓活動都很少,覆蓋面和持續性都不夠。
(三)對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的保護不夠,環保意識淡薄,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可持續發展。
貧困地區大多處于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帶,由于生計的需要,一些地區對自然資源采取掠奪性開發,使自然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形成了“貧窮——開發——破壞——更貧窮”的惡性循環。旅游項目亂設、旅游區的規劃與管理不善、旅游者的旅游活動無序以及因擠占當地居民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資源而間接造成的環境影響。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僅把旅游經濟的增長看作是評價扶貧工作的重要指標,為了實現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追求短期效益,忽視整體的社會文化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原汁原味的文化傳統被現代文明沖擊,少數民族民風民俗逐漸消退,將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 民族貧困地區旅游扶貧開發路徑與措施
(一)協調旅游企業和貧困人口的利益分配。
相對于政府而言,旅游企業參與到旅游扶貧開發是出于經濟利益目的的考慮,盡管為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或取悅于周邊社區,旅游企業有可能會主動給予貧困人口一些實惠,但這種扶貧支持顯然遠遠不夠。政府應通過一定的措施調節旅游企業和貧困人口之間的利益分配。例如,在招標過程中,除了考慮投資方的報價以外,還要綜合考慮旅游企業的使命和區域發展戰略,看是否有利于貧困人口的發展,以此作為重要的指標之一。在與投資方具體談判和訂立協議的過程中,應該保證本地居民有優先就業的權利,在原材料供應方面也要盡量爭取由本地供應。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應充分地保證本地雇員的決策參與權,并建議企業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訓。
(二)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建立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
影響貧困人口公平享受旅游開發利益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人力資本低下和經濟基礎薄弱以及缺乏組織力量等。因此在旅游扶貧開發中,貧困人口應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多接觸新思想、新觀念,主動接受更多的再教育。但是,僅靠貧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全社會應該加強對貧困人口的義務性教育和培訓,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勝任相關的旅游服務工作。
人才短缺是民族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主要瓶頸之一。民族地區在開展旅游扶貧工作時,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大力度引進國內外旅游行業的人才,給予引進的旅游及相關專業高級管理人才、稀缺人才配套政策。第二,與本區內的高校一起開展校企合作,構建穩定的旅游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培養模式,培養合格的旅游人才。第三,科學配置旅游人力資源,制定旅游稀缺人才的激勵政策,健全和完善旅游人才結構。
(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旅游扶貧開發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對各種旅游資源務必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強化保護,做到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加強管理,反對任何以犧牲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繁榮”。旅游經營活動需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相結合,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形成良好的大環境。民族資源的文化內涵豐富,有著反映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有著反映我國千年的傳統文化、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雅的鄉村建筑;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將這種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民族地區旅游產品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實現旅游業與生態、文化環境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4 結論
我國民族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秀美,旅游資源豐富,是旅游扶貧開發的有利條件。因此民族地區要以旅游開發為契機,整合各種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這不但是國家進行扶貧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堅持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國慶.連片特困地區旅游扶貧模式研究〔J〕.求索,2013,(5):253~255
[2]向延平,彭曉燕.旅游扶貧開發的思考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2.(4):66~67
[3]李志勇.欠發達地區旅游扶貧戰略的雙重性與模式創新〔J〕.現代經濟探討,2013.(2):37~41
[4]邱碩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可能性、重要性與模式選擇〔J〕.貴州民族研究,2013.(5):148~150
[5]王弘,靳慧祎,賀立龍.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J〕.貴州民族研究,2013.(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