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裕
【關鍵詞】思維替代 破解策略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76-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替代現象經常發生,且發生得“悄然無息”,它隱藏在各種看似合理的教學活動中,如引導過度、點撥過度、群體思維替代個體思維等,這種思維替代現象嚴重影響著學生能力的發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日常教學中學生思維替代的現象及破解策略。
一、破解引導過度現象,激活學生思維
新課改倡導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然而,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困惑時,教師就會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但不少教師在引導環節力度過大,導致本該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在教師過度引導下變得沒有任何深度,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和深度,導致探究形同虛設。
【案例1】小紅在配置一杯濃度為15%的糖水,已知糖的重量為255克。請問,需要準備多少克的水?
師:表示糖水濃度的是哪句?
生:濃度為15%的糖水。
師:濃度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生:糖除以糖水乘以100%
師:題中還知道什么條件?
生:糖的重量255克。
師:利用已知條件能求出什么?
生:糖水,用400除以15%(得1700克)。
師:……
【分析】本環節執教教師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以糖水濃度率為突破口,將已知條件中蘊含的量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點撥,學生的思維一直圍繞著教師轉,教師的問題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表面上學生確實順利探究出需要多少克水,但通過深入剖析我們不難發現,平靜的對話中暴露出了教師引導過度的問題。
【對策】教師將對話中的問題整合成問題組,讓學生根據提示自主思考。問題組如下:
1.題目中15%表示的意義是什么?它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2.知道糖的重量后,你能先求出什么?
3.求出答案后,你會檢驗嗎?
以上問題組和上述案例有相同之處,但以提示出現,需要學生綜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已知條件自主探究,思考時間較長,各個量之間的關系會在探究中逐漸清晰,這和一問一答的過度引導相比,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破解點撥過度現象,激活學生思維
適時點撥是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它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地加工、理解、重組,建構新的知識結構。但如果點撥過度,學生的思維就處于斷層,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就無法形成。
【案例2】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以下是匯報環節。
師:你是怎樣進行轉換的?
生:我從一個頂點向對邊畫垂線,然后沿著垂線剪開,將剪開的三角形移到左邊拼成了長方形。
師:(將學生的圖形貼到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
生:面積相等。
師:如何求長方形的面積?
生:長乘寬。
師:現在,你們將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進行對比,特別是它們的邊,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與……
(接下來,教師將操作過程以課件形式再次呈現,并突破轉換過程中的兩個圖形的邊的變化,最后和學生一起推導出公式)
【分析】推導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如果沒有教師的點撥,探究難度會比較大。但上述教學教師卻過度點撥,并借助課件再現推導過程,操作難度系數太大降低了,導致推導過程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內化。
【對策】教師同樣以操作為課堂探究模式,讓學生嘗試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長方形,在匯報時,教師選擇三個轉換方法不一樣的學生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操作說說轉換方法。這個步驟旨在讓學生發現不管從哪個方向進行轉換,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一樣的,寬與高一樣。但這個發現,教師不宜點撥,而應鼓勵學生自已發現,雖然課堂花的時間比較多,但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邏輯思維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三、破解合作過度現象,激活學生思維
合作學習是數學教學大力提倡的學習模式,但每個個體都是群體的組成部分,個體獨立鉆研對思維發展的作用同樣很大。在合作探究中,不少教師忽視了學生個體獨立鉆研的作用,導致學生過分依賴他人,無法在合作學習中獲得思維的發展。
【案例3】多媒體教室要重新粉刷墻壁,它的長16米、寬6米、高3.5米,門窗及黑板面積34平方米。每平方米要用涂料1.4千克、人工12元。已知涂料40元/千克,請大家幫忙計算,裝修這間教室需要多少元?這是一道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很快算出答案。
【分析】認真研究此題,想知道需要花多少錢,就要先知道需要粉刷墻壁的面積,學生學過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能根據題目中的條件進行計算。本案例教師直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學生討論的時間會很短,因為難度不大。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還沒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答案已經算出來了。
【對策】教師重新設計學習模式,出示題目之后,讓學生先嘗試自己列式計算,匯報時,當表面積計算的方法不一樣時(如有的底面也算進去),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討論時就會結合實際說出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以后的計算中就會考慮到現實情況。可以說,教師先讓每個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再引入小組合作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從而將個體思維和群體思維有效結合,實現課堂的新增長。
總之,要預防思維替代現象的發生,需要教師認真分析教學實踐中看似合理的教學干預,從學的角度制訂教的策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突破困難的同時獲得思維的訓練。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