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娘珍

【摘 要】數學是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煩悶的一門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課堂呢?其實,通過老師的巧妙構思,數學課堂也一樣可以充滿趣味,讓學生流連忘返。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育應該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積極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巧設懸疑,讓學生樂在中學。
【關鍵詞】數學課堂 ? ? ?巧設懸疑 ? ? ?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因為數學本身的嚴謹性,可利用的教學手段簡單,教具簡陋,導致課堂氛圍總是比較沉悶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教學效果不理想。《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打破傳統數學課堂的“師授——生受”的模式,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創新欲,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在此,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用三個例子談談如何巧設懸疑,讓數學課堂妙趣橫生。
例一,教師故意出錯,學生給老師糾錯,他們不僅感到新奇,更調動了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在練習這一環節,我出了這樣的一道題:學校有一塊梯形的草地,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讀題之后就愣住了,稍后舉手:“老師,沒有數據怎么算呀?”老師:“那你先估一估。”學生估數之后老師出示數據。這時學生再次舉手:“老師,沒有單位呀!”老師:“好,那你認為單位應該是什么呢?”學生:“米!”能幫老師糾錯,學生不僅新奇,而且非常有成就感,這樣的教學設計,老師“退居二線”,巧妙地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沿,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這一新課程理念
例二,利用故事埋下伏筆,首尾呼應,一氣呵成,讓學生在緊張的故事情節中興趣盎然地完成學習。
眾所周知,學生對故事比對數學教學感興趣得多,幾乎所有學生在上課時總是盼望老師講故事。因此,把故事帶到數學課堂,并巧妙地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在教學《田忌賽馬》前,先播放小故事:一個獵人帶著一只羊、一匹狼和一些青菜過河,狼會吃羊,羊會吃青菜,如果你是獵人,怎樣安排過河才能讓它們避免傷害?這樣一開課便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故事中來,自覺地以主人翁的態度去解決困難。緊接著,利用“田忌賽馬”的故事,引入對策問題的探究分析,讓學生感受到田忌不同的出馬順序帶來不同的比賽結果,不由自主地進入反敗為勝的原因分析及策略探索。最后再利用學到的策略方法解決過河問題,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愉悅地學習,學習興致一直高漲,即使一節數學課終了,仍不覺疲勞,且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例三,作業前置,制造沖突。為學生設置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抓住學生的感情,它就會像“魔術”一樣引人入勝。
如在學習《中位數》之前,我給學生的課前預習作業留了這樣一道題。人才市場里,兩個公司都需要招聘員工,甲公司說:“我公司員工平均工資是1800元。”乙公司說:“我公司員工平均工資1600元。”如果你去應聘,你會選擇哪家公司?為什么?課前談話了解到,多數學生選擇甲公司,因為他們員工平均工資高,應聘到該公司后工資也應該會比較高。課上,老師故作神秘:“也許,你們會為自己的選擇后悔的!”學生有驚訝,有不服,這時,老師出示兩家公司的各個員工工資讓大家觀察:
師:這時候,你又會選擇哪家公司?為什么?通過短暫的觀察比較,有些學生甚至驚呼起來:“我們被平均數騙了!”這時,學生就會紛紛自覺地去思考討論為什么會“被騙”,既然平均數不管用,又該用什么數表示這些員工的平均工資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平均數和中位數各自都有著優點和缺點,在統計領域,聰明的人們巧妙靈活地利用它們的優點,避開缺點,讓統計變得更合理,更科學。
綜上所述,數學看起來枯燥無味,其實,數學不僅嚴謹,而且具有內在美。只要老師細心挖掘,巧妙地整合課堂,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數學的妙趣橫生,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能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郭東岐.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Z].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愛在溝通[M].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