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年
摘 要:材料是幼兒探索和游戲的橋梁。游戲材料與幼兒的游戲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各種材料都直接影響著幼兒在游戲中主動性、創造性、想象性和發散性思維的發展。但實踐中,很多游戲材料的缺陷影響幼兒游戲的開展。以小班自主性游戲“玩樹葉”為例,對材料在自主性游戲中的提供進行反思與跟進。第一階段游戲材料——樹葉,第二階段游戲材料——樹葉加輔助材料,最后階段游戲材料——樹葉為輔。
關鍵詞:小班幼兒;自主性游戲;材料提供;區域活動
一、探究背景和現實意義
在自主性游戲活動中,教師要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戲環境及均等的游戲機會,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在與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因此,正確地投放材料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在平時的活動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
1.材料投放缺乏動態性
比如開學初,娃娃家投放了各種毛絨玩偶、燒飯的玩具、小床等,整一個學期都不會更換,也不添加或減少玩具。這樣的材料,幼兒玩的次數多了,到后來就很難吸引幼兒。
2.材料投放缺乏目的性和層次性
一些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憑借自己的想法創設環境投放材料,沒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來進行投放,很難真正滿足幼兒的需求。所提供的材料難度相同,沒有層次性,對幼兒來說缺乏挑戰性和新鮮感。
3.材料投放缺乏探究性
即部分教師投放的材料不能引發幼兒探究的行為,一些高結構的成品材料如在市場上買的仿真蔬果、水果等,雖然色澤鮮艷,不易破損,但在游戲中不利于幼兒主動性及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
樹葉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玩過樹葉。幼兒園也常把樹葉放在美工區,用樹葉貼畫或者拓印,通過與樹葉這種材料的交互,幫助幼兒認識樹葉,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樹葉這種材料,既然是孩子喜歡的,那怎樣玩更有教育價值呢?更能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呢?
二、小班自主性游戲“玩樹葉”的實踐探究
1.無意中的餐后散步引發的自主性思考和嘗試
一天,我們午餐后去幼兒園的種植區散步,看見幾根粗粗的樹枝橫躺在草地上,上面還有密密麻麻的樹葉。孩子們好奇地圍了過去,原來是幼兒園要改建沙池和水池,不得已拔掉了一棵樹。而工人為了方便搬運,砍下了樹枝丟棄在草地上。辰×首先提出:“老師,這個樹枝沒有用了嗎?那給我們玩吧!”“是啊,樹葉也可以玩的。”其他孩子附和道。既然孩子們對樹葉感興趣,何不摘下來讓孩子們玩。我同意地點點頭,并讓一個孩子回教室拿了放樹葉的紙箱,孩子們圍在樹枝旁開心地摘起了樹葉。摘下樹葉后,要怎么玩呢?第二天,我們把樹葉放在活動室。自主游戲時,孩子們把樹葉倒了出來,大家興奮地玩起來。有的說:“下樹葉雨嘍!”有的用樹葉當扇子,有的拿著樹葉跳起了舞,有的睡在樹葉上,嘴里說著好舒服呀!
2.有目的地添加輔助材料后的自主性實踐
這次自主性游戲時,孩子們把自己帶來的輔助材料和樹葉放在了一起。我們也添加了葉子的種類,如細長的竹葉。孩子們帶來的輔助材料有:木棒、礦泉水瓶子、小繩子、塑料袋等。游戲開始后,樹葉又重新成了孩子們喜愛的活動材料。有的孩子把樹葉串在木棒上,蹲下來,一邊用手扇,一邊喊“賣燒烤嘍!賣燒烤嘍!”有的孩子把樹葉掛在繩子上,說要釣魚。有的孩子則把竹葉往瓶子里塞,大家都玩得很專注。
3.改變思路——讓樹葉退居二線,深層次挖掘材料的游戲價值
經過討論,我們了解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大家想把樹葉放在區域里。于是,我們對樹葉進行了整理和歸類。丟棄了那些破損、枯萎的樹葉,將便于保存的樹葉按照大小和形狀進行了分類,分別擺放在了班級的各個區域中。娃娃家和美工區各放了三筐樹葉,建構區和音樂區各放了兩筐,益智區放了一筐。通過對自主性區域游戲的觀察,我們發現建構區和音樂區的樹葉無人問津,而娃娃家和美工區的樹葉則被幼兒充分地利用起來了。
三、自主性游戲“玩樹葉”的智慧收獲
游戲材料是兒童游戲所用玩具和物品的總稱。游戲材料可以激發兒童的游戲動機、游戲構思,引發兒童的聯想和行動。本次游戲材料的選擇是孩子自發產生,自主選擇的,因此,孩子的收集、游戲和整理的積極性都很高。同時這個材料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它可替代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但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游戲結束以后,我們同時也發現了樹葉作為游戲材料功能過于固定單一,只能引發兒童的一種替代行為,幼兒游戲的情節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因此我們通過與孩子商討立即改變思路,果斷讓樹葉退居二線,投放到班級的各個區域中,深層次挖掘材料的游戲價值。讓幼兒按著自己的意愿和經驗創造出樹葉的多種玩法。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