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游戲;素材;真情實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089—01
面對新課程改革綱領下的作文教學,教師該如何教,學生又該如何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我們都知道學生間存在個性差異,作文水平也有差異,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強化其主體意識,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愛上寫作文,學生才能體會出寫作文的樂趣,才能自覺地提高寫作水平。
一、作文課玩游戲,讓作文遠離學生
讓作文遠離學生,并不是說不讓學生上作文課,恰恰相反,教師要把任何一節語文課都當成作文課去上。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畏懼寫作的心理,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作文的魅力,體會文學的力量。比如,筆者打算讓學生寫一篇觀察作文,那么在上課之前,完全可以不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玩吹泡泡的游戲,讓學生體驗游戲的樂趣,然后讓大家評選誰的泡泡吹得最大,誰的泡泡吹得最多,誰笑得最開心,誰最遵守紀律等等,并讓學生分別說清理由。為什么你覺得他的泡泡吹得最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像什么一樣?你能吹出那么大的泡泡嗎?為什么他能吹出來你卻吹不出來呢?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之后,學生心里自然有了一條比較清晰的思路,等到學生玩得差不多的時候,筆者再提出讓學生用文字把玩游戲的過程記錄下來,學生必然樂意為之。
二、素材俯首皆是,如何利用是關鍵
學生怕寫作文的最大理由是沒話可說,不知道寫什么。對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好生活中的各類素材,以免學生寫出千篇一律、味同嚼蠟的作文。如,筆者為了讓學生寫好關于蠶的觀察作文,便事先把自己養的蠶拿到教室讓學生觀察,讓學生了解蠶吃桑葉的情景。這時候,有幾個學生說不認識桑葉,筆者便順勢帶學生去采桑葉。現在問題來了,筆者要求學生寫的主題是蠶,結果學生的作文中普遍脫離主題、本末倒置,把尋覓桑葉的過程寫得非常詳細。其實,學生的眼睛是明亮的,他們知道觀察蠶是素材,找桑葉也是素材,所以在寫作時才會把這兩個素材都用上。究其原因,是個別學生無法分辨哪個素材有用,哪個素材無用,這就是一個選材的問題。作文的重點是寫蠶,那么教師就要明確告訴學生寫好蠶的外形,蠶怎么活動,怎么吃東西,至于采桑葉不過是個小插曲,稍微一提即可,或者不提也可以。由此可見,教師給了學生好的素材還不行,還要教會學生怎么選擇素材,怎么合理利用素材。
三、我手寫我心,享受創作的樂趣
教師應告訴學生作文就是寫自己眼睛看見的、心里正在想的東西,所以平常自己想到了什么就寫下來,有什么好想法、好句子都記下來,寫作文的時候用上去,才能寫出好作文。如,筆者所教的學生曾寫過一篇關于《燒炭》的文章,第一稿十分簡單、枯燥,筆者便與他進行了一番談話,知道燒炭是他親身體驗的事兒,所有的過程他都十分熟悉,便讓他口頭表述燒炭的過程。該學生說得津津有味,還把其父親與姐姐的對話學給我聽,這讓筆者覺得燒炭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此時,筆者引導該學生將剛才的敘述整理成文,其作文比第一遍寫得好多了。之后,筆者又指導該學生大膽使用一些修辭手法,讓文字流暢一些,內容更豐富一些,并將其作文推薦給學校的內刊發表。后來,該學生的這篇文章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好評,這使得他感受到了寫作的樂趣,從作文中體驗到了成功,所以激發了他的創作愿望。
其實,我們的作文教學有必要拓寬學生的寫作寬度,讓學生自己觀察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寫自己想寫的,這樣的作文才會有真情實感。對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學生對生活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覺得有話可寫。另外,教師在合理利用校刊的同時,還可以多與兒童雜志聯系,鼓勵學生踴躍投稿,讓學生體會文字變印刷品的喜悅。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