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玲
摘 要: 低年級是朗讀教學的起步階段,低年級的孩子剛接觸語言文字,很難正確地把握文章,讓孩子有感情地朗讀,就會出現唱讀的情況,因此語文老師應對學生的朗讀多加指導。只有打好朗讀基礎,才能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朗讀的樂趣,并在朗讀中獲得語言的積累和深層次的感悟,最終實現語文的學習目標。
關鍵詞: 低年級 朗讀 基礎 閱讀興趣 有效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第一學段的朗讀目標是“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為基本的方式,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朗讀訓練是個難點,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為朗讀既可以規范學生的口語,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低年級朗讀目標的要求,低年級的孩子剛接觸語言文字,很難正確地把握文章。讓孩子有感情地朗讀,就會出現唱讀的情況。因此,語文老師應對學生的朗讀多加指導,讓他們學會朗讀。我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整體入手,輕松感知朗讀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口、眼、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在低年級階段,應該多聽課文錄音,充分發揮聽覺功能,用“耳”開啟朗讀之門,以聽催讀。我們是農村學校,班上的學生很多是跟著爺爺奶奶過的,也有許多學生的父母是外來民工,這部分學生因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大多數學生說話方言重,有的孩子雖然上過幼兒園,但幼兒園條件有限,沒有一個好的交流環境。低年級語文教學必須從最基本的拼音、基礎筆畫字形結構等開始教起,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訓練。因為好多家長普通話不標準,家長輔導幫助得比較少,學生讀文識字全靠老師在學校指導。
一年級教材前幾個單元的要求是“聽錄音讀課文識字”,但是我覺得按課文進度一課一課聽、一課一課學很被動,很費時間。而且同一篇課文學生連續聽,聽的遍數多了也有點膩。于是,我就選擇整盤一起聽,從A面到B面,再從B面到A面,把一學期的課文整個循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語文課上可以少聽點,把當天要講的課文多聽幾遍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利用語文課堂外的時間,比如早上學生到校后,中午自習課前或讀書課上等。一開始學生根本沒把錄音放在心上,可是沒過幾個星期,他們聽到錄音會馬上停下手上的事情,認真地聽著。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居然自覺地跟著錄音背誦教過的課文,沒學過的課文學生也開始翻書去尋找,看圖找文字。當個別同學能跟著錄音機讀的時候,大家都把敬佩的目光送給他。這時,我及時地抓住機會給予表揚,于是,更多的學生加入了邊聽邊讀、背課文的行列,不會背的學生會自覺翻書去讀,不想落后于其他同學,當我教后面的課文時,已經有學生會背課文了。一學期聽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很輕松地把篇幅短的課文從頭到尾背下來,這種不用拿著課本的“讀書”,我覺得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
同時,我利用家長會,就“如何指導孩子讀書”對家長進行了培訓,要求家長配合老師,每天督促孩子在家里聽當天學過的課文錄音,然后聽第二天要學的課文錄音。當孩子睡覺前,讓孩子多聽聽課文錄音,可以把它當做孩子睡覺的“催眠曲”。這樣,孩子讀書的時間多了,讀得很充分,為孩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指導示范,做好學生朗讀的引路人
教師是朗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宗祺教授說:“許多文章的‘神、‘氣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想讓學生在文章的朗讀吟誦中盡情體驗、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并最終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教師的范讀尤為重要。”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范讀在朗讀活動中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還不能讀好某些語句,或者不能完全把握朗讀的基調時,教師就要適時地進行指導和范讀。教師通過有感情地范讀,有時候甚至一句一句地進行領讀,讓學生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經常給學生正確的、有感情的范讀和領讀,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受到一定的語感訓練。當然,教師范讀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即知道該怎么讀,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即為什么這樣讀。因此,朗讀指導時,教師的范讀還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朗讀,感受朗讀的樂趣。
如范讀《瀑布》的第二節:“山路忽然一轉,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第一句范讀時,讀出感嘆的語氣,第二句讀出興奮、喜悅的語氣,從而知道究竟怎樣讀才能讀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又如范讀《烏鴉喝水》中的句子:“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看見一個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烏鴉喝不著。怎么辦呢?”我范讀時分別讀出焦急——高興——著急的語氣,然后讓學生說說老師讀課文時語氣有哪些變化?再讓學生自己讀文本,想一想老師為什么會這樣讀,從而體會到烏鴉的情緒變化。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讀出了味道,讀出了文本的含義。
三、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如果課堂上一遍又一遍重復地讀書,他們很快就會厭倦,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采用各種方式來激發他們的興趣。朗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齊讀、范讀、領讀、輪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師生讀,等等。老師要結合自己本班的學情,融入多種形式,學生就不容易感到疲憊了。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表現欲特別強,很喜歡分角色讀和表演讀。如在學習《一片樹葉》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小黃牛、小猴子、小熊、小兔子,學生頭戴頭飾,邊讀邊表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學習《特殊的考試》時,我讓學生先找出小動物們的想法和做法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小動物們都是愛干凈的、漂亮的。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讓學生想讀、樂讀,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能力。朗讀訓練形式多樣,齊讀可以使全班或較多的人有朗讀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正確處理朗讀中的語調、停頓。自由讀有利于學生讀出自我的情感體驗。指名讀便于教師對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指名讀時,教師注意指名的面一定要廣,使好、中、差生都有朗讀的機會,都能得到幫助。
四、抓重點詞句,感悟課文
葉圣陶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這種細細咀嚼、辨別滋味的過程,就是訓練朗讀、培養語感的過程。只有細細品味重點詞句,才能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是什么。在教學《江凡》的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通過讀“鎮靜”、“急忙”、“抱住”、“彎腰”等詞,體會江凡遇到危險時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品質。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緊緊抓住“思索”、“趴”、“摸索”、“推、“撲”五個關鍵詞,反復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由這些詞語想象江凡機智、勇敢救鄰居的情景,從而體會到江凡不顧個人危險,在大火中搶救他人的高貴品質。這種抓重點詞句的朗讀方式,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思考得多了,感悟也就更深了,讀起課文來,自然能入情入境。
五、及時表揚,激勵不斷進步
小學生最愛聽表揚的話,一句贊賞的話能讓他們樂上半天,興致勃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評價十分重要。當學生讀完后,要及時評價,在評價語言上盡可能使用激勵語言,讓學生樂于接受。表揚時要講究技巧,讀得好就說:“孩子,你真棒!”“你讀得真好。”“你真行!”讀得一般時先指出優點,然后鼓勵學生在某一方面繼續努力;如果確實讀得不怎么樣,我就找出這位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進行遷移,告訴他只要多學多讀,朗讀也可以很好,給他信心和勇氣。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進步,每個學生都會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評價時還應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每個孩子語言經驗與生活經驗不同,會導致對課文感受與體驗的一些差異,學生的每一種朗讀處理都是不同的個性氣質與生活經驗的體現,在準確把握課文總體基調的基礎上,應當尊重孩子個性化的差異。因此,在朗讀評價時應關注到這些,施以個性化的評價,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促使每位學生全心投入,盡情發揮,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當書聲瑯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不是被老師繁瑣的分析和提問占據大量時間。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還給學生,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效率。應注意方式方法的指導,注意每一次朗讀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讀書中增強理解體會。學習中的問題,能自己能解決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培根說:“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給人以才干。”如果學生從小就感受到讀書是件快樂的事,那么他們將終生沉浸在閱讀的幸福之中。教師應該努力為低年級學生構建閱讀的樂園,讓書香充滿他們的人生路。
參考文獻:
[1]張轉玲.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3).
[2]龔維.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朗讀能力.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14(05).
[3]王霞.催開孩子的“朗讀”之花——淺談低年級朗讀的有效指導.閱讀與鑒賞(教研),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