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摘 要:該文基于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理論探析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模式。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兩大重要問題:輸入質量不高和“輸入—輸出”極不平衡。輸入是英語教學的前提和關鍵,輸出是保證。學生理解、吸收了輸入信息,最終以輸出的形式展現出來,信息才能被內化和掌握。因此,進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輸入—輸出”的優化研究,處理好輸入和輸出的相對平衡關系、提高輸入和輸出的質量,才能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
關鍵詞:大學英語 聽說教學 輸入—輸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b)-0121-02
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不太理想,普遍存在著聽力課堂沉悶和口語課堂冷場等一系列問題。聽力是困擾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第一難題,學生的聽力水平越差,其在課堂聽力訓練時就會越緊張。與此同時,許多聽力教師由于缺乏對聽力實質的了解,在上聽力課時只充當著音頻播放員的角色,他們認為聽力只要“聽”就能提高。因此,聽力課上,教師很少與學生交流,課堂氣氛沉悶,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口語課方面,很多高校高薪聘請外教,以圖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利用好外教的口語課,而是把其當成了“聽力課”。學生的聽力水平相對較差,不能完全聽懂或理解外教講話,難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因此,口語的訓練必須在已經理解所聽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口語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著聽力水平的制約。聽力和口語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只有聽說融合,將語言的輸入與輸出過程統一,才能真正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
1 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
二語習得研究一直以來都重點關注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問題。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Swain的輸出假設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
1.1 Krashen的輸入假設
在Krashen(1985年)的輸入理論中,他提到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和關鍵。語言的輸入必須具備i+1的特征才能生效。語言輸入應為學生所理解,輸入的形式或功能應超出現有水平,這樣的語言輸入才具備意義。輸入僅僅是外因,我們應更加關注內因,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如學習動機,態度、情緒、自信心等。語言的輸入必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至少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Johnson,2000年)。語言的輸入應富有情趣,具備一定的個人意義,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被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語言的輸入還要借助于相應的超語言信息,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因此,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情境、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
1.2 Swain的輸出假設
語言學家Swain(1995年,1998年)對加拿大的法語教學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輸出假設”理論。該假設認為,學生在口語、寫作等輸出活動中,為了將意思表達清楚,他們必將經歷一系列的語言形式的構建、嘗試和改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流利度,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敏感性,有助于學生反思、控制并進一步內化語言。在Swain(1995年)的理論中,“輸出”有三大功能。一是“注意或觸發”功能,學生在輸出的過程中,如果感覺到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足,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學習存在問題,就會注意相關的輸入。二是“驗證假設”功能,意思是,學生可以通過語言輸出來驗證自己的先前假設。三是元語言功能,即學生可以運用目標語來分析自己或者他人輸出的目標語。
2 聽說融合符合語言發展的輸入與輸出規律
輸入是英語教學的前提和關鍵,輸出是保證。學生理解、吸收了輸入信息,最終以輸出的形式展現出來,信息才能被內化和掌握。因此,進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輸入—輸出”的優化研究,處理好輸入和輸出的相對平衡關系、提高輸入和輸出的質量,才能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聽和說是語言交際活動中最直觀也是最重要的言語活動,聽說融合符合語言發展的輸入與輸出規律,能有效地完成交際過程,達到交際目的。
2.1 聽說融合有利于打破聽力課堂沉悶的局面
聽力課要同時培養學生的聽說技能,因為日常生活的交際經常同時需要兩者結合才能完成(陳光偉,2003年)。要解決聽力課堂氣氛沉悶的問題,就應該豐富課堂活動,在聽力課堂中引入口語,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聽說融合將是最常見、最簡易的做法。每一部分的聽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被轉化為口語訓練的素材,聽完聽力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一系列口語練習,如復述,歸納,模仿,跟讀等。這樣做可以打破聽力課堂氣氛沉悶的局面,完成信息輸入與輸出之間的轉換,讓學生有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聽說融合有利于解決口語課堂冷場的問題
英語口語教學主要是加強培養及訓練語言知識轉換能力,其宗旨是要學生通過讀和聽獲得知識和語言信息,經過思維,對獲得的內容加工重組(高建平,2003年)。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聽說結合,聽讀結合,講練結合等,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聽說融合,學生能將自己的表達與原聲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復述、模仿、跟讀等方式找出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更正,從而不斷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利用聽力中英語的地道表達或慣用語來充實其口語,積少成多,最后達到質的飛躍,脫口而出。
3 “輸入—輸出”優化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3.1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轉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是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的關鍵。學生不再是語言知識的灌輸對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應更加地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任務式、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一系列方法,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保證輸入的質量。與此同時,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認知風格和語言水平是客觀存在的。確保課堂的有效輸入,即Krashen提到的可理解輸入,就必須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3.2 多渠道的增加輸入源
傳統的大學英語的教學手段是教師、課本和黑板的組合。要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就要盡力創造真實、趣味、富交際性的語言學習環境,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多渠道的增加輸入源。學生只有在真實,富有交際性的語言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習得語言和文化。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很好地習得語言,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動性,培養他們接收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3 輸入和輸出并重
語言輸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輸出一方面可以反饋和驗證輸入是否有效,另一方面能激發更多和更有效的輸入。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輸出活動才能逐步達到質的飛躍,脫口而出。因此,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創造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盡可能地自我展示。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等形式,創造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使課堂成為溝通交流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用合一、學以致用。
3.4 培養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除了應關注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應大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為了保證有效的語言輸出,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發展,就必須努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要求英語教師必須突破相對固定和抽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積極營造自然真實的課堂活動。教學內容應盡量做到具有開放性、真實性和實用性,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是一個自然真實的交際過程。
4 結語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兩大重要問題:輸入質量不高和“輸入—輸出”極不平衡。聽說課堂上主要表現為聽力課堂沉悶和口語課堂冷場。該文基于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理論探析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模式。輸入是英語教學的前提和關鍵,輸出是保證。學生理解、吸收了輸入信息,最終以輸出的形式展現出來,信息才能被內化和掌握。因此,進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輸入-輸出”的優化研究,處理好輸入和輸出的相對平衡關系、提高輸入和輸出的質量,才能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達到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 Johnson, K. 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
[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Cook. C.& Seidlhofer, B.(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Swain, M. 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flection [C]//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陳光偉.基于策略的英語聽力教學[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1):129-133.
[6] 高建平.辯論式教學在英語口語課教學中的應用[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3(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