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全
【摘要】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類建設用地需求與日俱增,使原有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越來越顯得匱乏。嚴格土地管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節約集約用地顯得極端重要。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對節約集約用地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創新;土地管理
一、概念: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指通過規模引導、布局優化、標準控制、市場配置、盤活利用等手段,達到節約土地、減量用地、提升用地強度、促進低效廢棄地再利用、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項行為與活動。
節約集約用地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節約用地,就是各項建設都要盡量節省用地,千方百計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約用地,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三是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二、土地利用現狀及背景: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類建設用地需求與日俱增,使原有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越來越顯得匱乏。嚴格土地管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節約集約用地顯得極端重要。近幾年以來,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特別提出緊縮地根,就是為引導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內涵挖潛式路子,已成為“解難題,保發展”,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
2008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明確要求,切實保護耕地,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一要按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審查調整各類相關規劃和用地標準。二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大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三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基礎性作用,健全節約集約用地長效機制。四要強化農村土地管理,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五要加強監督檢查,全面落實節約集約用地責任。
2014年3月27日國土資源部審議通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土地管理和利用應當遵循:(一)堅持節約優先的原則,各項建設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堅持合理使用的原則,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構建符合資源國情的城鄉土地利用新格局;(三)堅持市場配置的原則,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堅持改革創新的原則,探索土地管理新機制,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新模式。
三、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具體項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很難核定。項目投資規模的考核僅僅停留在書面上,雖然地塊上市時對投資強度作了明確要求,但項目建成后,注冊資金和投資規模是否全部到位很難核定。
(二)閑置土地認定難、處置難,收回難。有些項目,國土部門雖多次督促其盡快開工,但仍遲遲不動工,投資未到位,造成土地閑置。而在閑置土地認定、處置上往往由于受到鄉鎮政府的約束,政府職能的作用得不到正常的發揮。原本土地取得價格低,而低效利用土地的經濟成本不高,從根本上導致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難以提高。
(三)違法用地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產生嚴重沖擊。相對于土地粗放浪費行為,違法用地投資明顯低于合法用地手續費用,違法成本低,危害大,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造成了強烈的沖擊。粗放浪費土地的違法用地,特別是占用耕地的違法用地行為,則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四)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的程度不高。特別是工業用地市場化程度不高,雖然掛牌出讓的工業項目出現過競爭場面,但是大部分項目還是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并簽訂了意向協議的,目前的考核體系對用地單位的后續開發缺少約束,導致了一部分用地單位的投機行為,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幾點思考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節約集約用地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應從加快供地節奏,促進土地有序利用,嚴把土地供應閘門,加大項目的集約化程度,強化批后監管,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做細地籍調查,加大存量土地的盤活力度,不斷推進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多方面緩解建設用地緊張的狀況。
(一)科學規劃,合理產業布局,積極構建政府、部門、社會三方聯動,“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全員參與構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格局。
市、縣、鎮三級政府要對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功能分區、基礎設施配置進行科學安排,合理確定城鎮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土地供應總量。逐步調整鎮、村結構,引導農民向城鎮、社區或中心村集中,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合理控制城鎮基礎設施、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和行政辦公用地規模;適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改變分散布局工業區的模式,引導工業項目向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集中;倡導和強化企業根據行業特點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形成向空中發展,以“集中”促“集約”的格局。
(二)以規范的制度來強化用地意識,以優惠政策促集約。
加強土地管理、推進集約用地、提高土地投資強度、依法規范用地行為,對合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作出明確要求,嚴格執行各項政策,以更高的標準來規范節約集約用地。建立低效退出機制,促企業轉型提升。實施“騰籠換鳥”,對投資密度達不到要求,閑置土地面積大,單位產值不高,稅收貢獻率低的企業,自行選擇退出、轉型、提升三種方式,力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投入產出強度,以優惠政策來鼓勵節約集約,以市場手段來強化節約集約。要從嚴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要通過規范的土地市場化運作,促使用地者自我約束,自覺地精打細算,切實利用、經營好每寸土地。
(三)拓寬盤活存量的途徑,加大挖潛力度,內涵挖潛是節約集約用地之本。
盤活用好現有的存量土地資源,是當前保障建設和發展的最主要途徑。一要盤活批而未用的閑置土地。二要盤活企事業單位關停并轉后的閑置土地。三要盤活多占少用的閑置土地。四要舊城舊村改造,騰出用地空間。對占多用少的工礦企業用地,鼓勵企業將閑置多余和開工不足的土地通過轉讓、入股及租賃等方式,提供給新上項目用地;鼓勵零星、分散的農村居民點撤并后向中心村、集鎮集中,將多余的建設用地調整使用。
(四)嚴格土地審批,強化集約利用指標管理
嚴格批前審查、事中監督、供后監管。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家產業政策等規定,對項目用地的各項指標進行提前審查,加強建設用地定額管理,嚴控新增用地總量,制止浪費土地、粗放用地的行為。加大日常批后監管力度,督促用地單位按集約用地規定開發利用土地,對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堅決依法收回,重新配置,以確保地盡其用,防止土地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