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林
摘 要:新課改的全稱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初中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提高教學效率,已成為全體教師的焦點。數學學科作為初中的核心課程和基礎主科,在整個新課改的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課改的數學教學不再是單純地提高學生數學的分數,而是注重對學生數學素養和思維的培養以及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進行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設計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效設計研究;學習能力
目前,對學生的教育普遍存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教師本身的素質和能力問題。僅憑教師的力量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是,單從提高教學效率來看,這完全屬于教師的分內責任。本文針對如何有效開展有效的數學教學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希望對以后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所幫助。
一、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實現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來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在每次上課之前,教師不僅要認真備好課堂教學的內容,更要充分備好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去掌握知識的方法和如何去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比如,備課時,教師還應在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深度和積極性方面下工夫。在課堂上要進行恰當的組織教學,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比較貼切的情境,將數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內在需求聯系在一起,倡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從實際生活出發,引入數學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才有可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性。
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嘗試探索、自學等是學生高效率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如果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課前進行預習習慣,預習時不只是單單地把書本看看,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二是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到“聲聲入耳,字字入目,動手動腦,用心學習”;三是課后鞏固練習,堅持先復習后做題。
二、合理布置作業
合理布置作業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之一。完成作業是學生的課余學習任務。首先,大部分教師認為,作業越多,效果越佳,讓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在完成作業中度過,然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一項“課余負擔與學業成就的實證研究”的調查報告結果表明:作業量越多反而使學生的成績下降;補課次數越多,效果越小。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得不引起教育部和學校的注意以及各位教師的反思,到底課余應該花多長時間完成作業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呢?其次,大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次的布置作業,導致學生沒有達到完成作業的目的,即沒有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由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差異,因此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布置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堅持“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復性的作業,不布置懲罰性的作業,不布置超過學生合理學習限度的作業;布置發展學生思維的作業,布置引導學生探究的作業,布置遷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業。
三、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
教師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之一。數學作業既是學生對所學的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又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體現。教師批改作業的過程,既是評價學生的過程,又是教師反思教學的過程。因此,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如果教師及時認真地批改每個學生的作業,可以杜絕學生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如果發現學生有不及時完成作業的現象,就可以采用適當的方法抑制學生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并引導他及時認真的完成作業。其次,如果教師及時認真地批改學生的作業,可以改變學生對作業的態度,即使有些學生有點懶,有時完成,有時不完成,也可以在教師的壓力下完成作業。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如果教師及時認真地批改每個學生的作業,可以克服教師的惰性,用充沛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學的活動中。
大部分數學教師認為,批改數學作業沒必要加批語,其實對數學作業加批語,既傳遞了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又加深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希望自己的成績能夠得到教師的贊揚,因此,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語,多給學生一些表揚性的批語。如“進步不小”“此題做法很有創意”等評語,對于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針對病因及時指導。如“作業要細心”“請更正錯題”等,這既指導學生糾正了他們的錯誤,又促使他們不斷進步。對于悟性和自尊心強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一些啟發性的批語。總之,給作業進行批語,既增添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
四、有效的教學評估
有效的教學評估應該建立在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上。目前,教學活動的重點已經變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因此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標準也應該變為:教師的教學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所謂有效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對新知識的準確認識和新技能的有效操作,學生呈現的是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能夠使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就是好課。以往聽課人們只注重教師的表現,而現在我們則應該看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形成的廣度、深度和自覺度問題。所以,對一節課好壞的評估標準應該建立在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上。
五、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
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是全面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數學課堂上總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學的新知識,教師則應該利用課余時間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補習,而不應該無端地指責這些學生不夠努力,不夠聰明。其實,大部分數學學困生不是智商問題,而導致他們學習差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形成數學思維,沒有積極開動腦筋,不會分析比較問題。只有及時地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并持之以恒地給予他們幫助,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能力。比如,對智商不錯的學困生進行思維訓練,逐步引導他們利用數學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應該不斷地鼓勵他們積極進取,對他們小小的進步進行鼓勵,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也許教師一句不經意的“有進步”“太好了”,會讓學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學習的樂趣。只有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提高他們的自覺性。衡量學困生進步與否的標準是要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比,今天與昨天比。對學生存在的個別問題,教師應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數學教學的高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必須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繼續探索。教師應該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和專業技能,使他們真正地走進初中數學教學中,為實現初中數學的高效性而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同紅勤,程建華.試論“有效備課”[J].江蘇教育研究,2008(4).
[2]毛利益.例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設計[J].中學數學月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