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喬振民
2014年度石家莊市社科專家培養項目 立項登記號2014zjpy12
摘要:通過構建充滿體驗的親歷性和科技智能等新興業態,來挖掘并振興石家莊文化產業發展新契機。
關鍵詞:一元論;體驗;消費
在過去的數年間,中國的文化產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期”。在最近的兩個五年計劃里,中國的文化產業年均增速達到15%-20%。在2015年五月舉辦的第十一屆文博會上,河北省參加第十一屆深圳文博會以“文化追夢 希冀河北”為主題,以文化產業項目為抓手,除了集中簽約51個運作成熟的重點項目外,還優選了一批要素齊全、條件完備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向國內外客商推介招商,共計10大類141個項目,招商額約614億元,
從河北展區平面看,分綜合展區、環京津冀文化產業圈、沿海文化產業帶、冀中南文化產業聚集區,綜合展區聚集了省五大文化集團在科技、藝術、影視、出版、廣電網絡以及文化創意等方面具有領先地位和極高藝術價值的頂尖文化項目和產品,集中展現了河北文化在悠久歷史和區位優勢基礎上的新發展新風貌以及河北文化產業“三個十”建設等成果。環京津冀文化產業圈重點展示了張家口、承德、廊坊、保定四市與京津協同發展的基礎優勢、資源優勢及發展現狀。沿海文化產業帶主要展示了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市自2013年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肋力京津一體化發展成果。冀中南文化產業聚集區主要展示了石家莊、邢臺、衡水、邯鄲四市自2011年冀中南地區被國家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域后,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方面的新做法和新亮點。今年河北展區立體或平面布局劃分,既突出了各自特色和亮點,又展現了河北文化產業未來新增長極的雛形。
在比對之下,我們發現石家莊文化產業發展的40多億三個項目相比較其他地區,發展并不快,當然這其中既有宏觀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和矛盾的因素,也有微觀體制機制建設不完善的原因。
首先我們對于文化產品的價值、尤其是市場價值,目前業界、學界尚缺乏權威、公認的評估標準和體系,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智力創造的物化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具有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但它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滿足人們需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價值。但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領域,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成為它區別于其他產品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文化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具有交換價值。作為文化價值的存在形式和載體——文化產品的生產是一種探索性、開拓性、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機械的重復性勞動,這種勞動的投入量很難加以標準化。
產品的價值實現與增值來自生產主體的創造,更有賴于消費者的認知與再創造。文化產品價值實現與增值是生產過程創造和消費過程再創造的辯證統一文化與物質產品消費過程損耗或消滅產品實體不同,文化產品比如藝術品的消費過程,是在觀賞、聆聽、閱讀過程中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體驗的過程,是消費主體在感受、體驗中獲得情理結合的審美把握,于“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精神陶冶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消費者對審美對象文化價值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消費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審美價值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通過消費實現了價值增值。
隨著機械復制技術逐漸介入,每件藝術品實物的復制品克服了獨一無二性,藝術品的膜拜價值被面向大眾傳播的展示價值所取代,藝術品原作的“光韻”消散殆盡。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膜拜價值和展示價值讓位給了在線性的體驗價值。體驗價值指文化消費者從文化產品或服務中所體味到的源于個體身心感受的價值,包括感官體驗、情感體驗和精神體驗,而精神體驗又產生了膜拜價值。體驗價值具有娛樂性、參與性、互動性、時尚性的特點。這時,文化產品的價值循環產生了。在這種生生不息的價值循環中,從膜拜價值、展示價值到體從膜拜價值、展示價值到體驗價值,再回到膜拜價值,就產生了價值創新的機會,從而有了新的商業模式的可能——價值的“一元多用”。
文化的“一元”,即一種文化資源,在商業環境下通過知識產權經營,將影視、出版、電影、游戲、漫畫、主題公園、觀光旅游等都結合起來。因此,熱門電視綜藝節目搶拍電影,其中價值轉換是根本,一元多用是策略。故事驅動是核心,產業融合是載體。韓國《爸爸去哪兒》制片人Kang Gung 曾介紹這檔原創節目成功地展示了7 種魅力:孩子們的魅力、爸爸們的共識紐帶、感動與發展、明星的私人生活、飲食文化、童年的回憶以及全新的“綜合禮盒” 包括配詞、天真的笑料等。這 7 種魅力整合起來就激起了一種如社會學家涂爾干所謂的集體歡騰效應——從個人體驗到集體歡騰,膜拜價值、展示價值和體驗價值在商業環境下,得到了高度整合。
另外,“鐵打的文化內容流水的科技手段”形象地形容了新興文化業態的更新速度。稍加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演藝業態目前至少包括舞臺演藝、影視演藝和實景演藝三大領域。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理念來審視,可以說影視演藝在一定時期本身就是科技進步推動的新興文化業態,科技是這一業態的載體。實景演藝是在旅游業大發展中演藝與旅游融合的產物,相對于舞臺演藝而言,它的演藝技能較低但科技含量較高,科技是實景演藝的支撐。因此,面對新興文化業態的 “新興”,包括舞臺演藝在內的傳統文化業態至少在這幾個方面應當有所作為:一是借鑒新興業態的生產手段,這主要是高科技手段的集成創新,包括光效、音效、視屏和機械裝置的舞臺 “景效”等,不要以所謂 “維護本體”來 “拒絕創新”。因為藝術發展的歷史證明,“本體”是由歷史進程中無數個 “具體”不斷建構起來的。二是借用新興業態的生產方式,這主要是分工專業態的生產平臺,因為不斷更新的電視業、網絡業、手機業等文化傳播業已經把我們帶入到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的 “三屏時代”,我們具有很強傳承力的傳統業態必須認識到,只有借助新興業態的傳播力才能強化自身當下的生存力并實現其傳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