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精
【摘 要】本文筆者就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如何依據學情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端正寫作態度,并學會細致觀察、積累素材,學會評改鑒賞等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閱讀 興趣 觀察 體驗 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10-02
指導學生寫好作文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但許多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常常因學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而感嘆、無奈。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們往往都會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去尋找更為便捷的路徑。不少教師在考試指揮棒的牽引下機械地訓練著學生,中考考什么我們就訓練什么,中考作文的標準是什么我們的作文要求就是什么,時間久了,弄得教師和學生都很疲憊。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本質,即規律性的東西,作文教學也是有“法”可循的。教師只要多加探索,孜孜以求,定會找到符合學生學情的“法”,達到作文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法”,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或許有不同的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近年來,為了指導學生寫出好作文,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 鼓勵多讀,激發興趣
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葉圣陶也曾提出:“要使學生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興趣。”可見學生要寫出好作文首先要有興趣。這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么學生的寫作興趣來源于哪里呢?我認為根本還在于閱讀。一個不喜歡閱讀的人,很難想象他會喜歡寫作;而一個不讀任何文學作品的人,要想寫好作文也是很難想象的。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段,可以當作閱讀素材,信手拈來。課文中的名家名篇,語言生動形象,易感易學,很適合學生閱讀。教這些課文,我總是鼓勵學生多讀多記,必要時背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寫作文時才能文思泉涌,真情流露。當然,要真正提高寫作興趣,只讀課文遠遠不夠。教師們不但要讓學生熟讀課內文章,還要遷移到課外。
平時,除了課程標準所列的童話、寓言、詩歌、文學名著外,我還要求學生在寒暑假讀名人傳記、科普作品、報紙雜志、名家名篇。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思考、感悟、積累,從而汲取書中豐富的寫作營養。由閱讀產生靈感,產生寫作動機,進而產生創作欲望,由創作欲望潛移默化地激發寫作興趣。讓閱讀和寫作這對孿生兄弟在學生的思想中碰撞,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從寫作獲得精神的愉悅,并因此愛上寫作,走上創作之路。
二 正確引導,文道雙修
教師教學生寫作文,首先寫的是記敘文。啟蒙教育時家長講故事,只能作為學生作文的“引子”,打好作文基礎的還是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可是,少數教師為了提高考試分數沒有做好正確的引導;有的教師就將“單練”中的作文題目寫成范文或拿現成的例文,叫學生反復記背,到了考試時就將背記下來的寫在答卷上。這樣的考場作文,分數真的不低,可學生的作文水平真的提高了嗎?
初中生比小學生“聰明”得多,平時作文照抄照搬例文屢見不鮮。家中有網絡的學生,到百度中下載一篇,交給教師。一到考試,不是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就是無言可寫,更有甚者把考試中閱讀理解的范文照抄幾段,拼湊在自己的作文里。即使寫的作文內容不清晰,主題不鮮明,語言粗制濫造,毫無真情實感,有時也能得高分。
看了這些現象,你會做何感想?我覺得,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知道作文必須“我手寫我心、我言抒我情”。文章要寫出自己的思想認識,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是照抄照搬不可能實現的。自己的認識、感受和體驗,具有主觀性和獨特性,拼湊出來的文章,沒有統一的思想認識,失去思想性。其次正確看待學生的實際情況:初中學生大多對事物的認識不足,文學積累不夠。這個時候,更多的是指導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生活、自然和社會,明白“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并督促他們付諸實踐。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學生寫作時就能“發乎于心,順乎于理,出乎于情”。
課程標準中指出:作文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空話、套話、假話。我對學生的要求:作文決不允許照抄照搬,抄襲他人之作;抄襲照搬是不道德的,要求每個學生要做到“文以載道”,文道雙修。具體的要求:寫人敘事的作文,內容要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寫人的真個性。論說文,觀點要鮮明,論據要真實,杜絕空洞說理。寫景抒情的作文,寫景要實,可從不同角度表達,但要情真意切等。
我們做人應提倡“吃自己的飯,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言自己的文”。教師教學生寫作文也應如陶行知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的工作要輸送正能量:做實;學生的作文也要輸送正能量:寫實。這樣,語文教學才能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三 觀察體驗,求真寫實
作文的詬病,在于學生的寫作脫離生活實際。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不會細致觀察,沒有真切體驗。我的教法是,讓他們從身邊的人、事、物、景開始觀察。觀察物,感知物的作用,由事物引發感想,產生創作火花,然后從身邊簡單的、熟悉的物品開始習作,一練一得,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觀察人,我要求學生從一個或多個側面去觀察,從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行動、心理、神態等細節找出人物特征,特別是觀察生活中的小人物,如賣菜的大媽、撿垃圾的老人等,寫作時結合相關事件把人的性格、品質、風貌寫出來,寫真寫實。
觀察事,要求學生從身邊細小事件中尋找素材,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事物的內在聯系,寫人隱含事,寫事喻理,借物喻人,借事說理。比如升旗場面、家鄉的火把節、獻血等,學生可選一件或幾件事來寫,布局謀篇,析意說理。
觀察景,是寫好自然現象的基礎,情景交融,也是根本。我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或近看,或遠眺、俯視、仰視,利用自然資源之美,寫出個性化的作文。
現在的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的直接體驗不多,實踐不夠,很難寫出流露真情實感的文章。督促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親身體驗,從而突出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取向。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作為例子,文本中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幅春景圖。我們讀著課文,猶如人在畫中。春風、春草、春花、春雨是多么地富有人情味!“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引用,寫出春風是那樣的溫暖;“草軟綿綿的”寫出草的質地不堅硬,故可以“打兩個滾,踢幾腳球”;“桃樹、梨樹、杏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開滿了花”,刻畫出了桃花、梨花、杏花競相開放的動態。春雨“密密地斜織著”,這里正寫春雨,側寫了春風,“斜”字簡直是神來之筆。文章末尾,“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作者把春天寫得是那樣的充滿生機活力,美麗漂亮,壯實有力。朱先生寫這些,更是為了寫春天中的人,“一年之計在于春”,從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題。可見,唯有細心觀察才能寫出真實的散文。正如史邁爾所言:“對小事物的觀察就是事業、藝術、科學及生命各方面成功的秘訣。”
四 廣聞博記,厚積薄發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積累在寫作中的分量。沒有語言積累,作品就沒有情感;沒有素材的積累,作品就沒有智慧;沒有寫作技法積累,作品就沒有布局謀篇。只有積累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寫作才能水到渠成。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就是背誦。這種積累,就是語言。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語等佳句好詞,如道道甘泉,使人回味無窮。鼓勵學生記誦,將它們變成語言積累的好資源。在今天的信息世界,學生通過看電視、聽采訪,記錄優美的詞語與句子,積累充滿時代氣息的語言。增加課外閱讀量,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與句子,并摘抄,讀一讀,悟一悟。不斷啟迪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生活的海洋中尋找素材,在積累素材中體現生活,在豐富的文本中借鑒寫法,是充實寫作內容的豐富源泉。
現在的學生,鮮有觀察和閱讀。要么只觀察、閱讀而不積累;要么觀察、閱讀積累而不實踐。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積累”,就沒有寫的“收獲”。這就要求學生對所讀之書,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和借鑒章法,讓其成為寫作的活水源頭。說到寫作章法,細看以下例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寫法甚多,諸如多種表達方式的應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正寫與側寫、實寫與虛寫、托物言志;語言、散句、整句相結合;比喻、擬人、排比、引用、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還有,魯迅先生的《故鄉》對“豆腐西施”楊二嫂,少年閏土、中年閏土的人物描寫,二者前后變化的對比映襯等,均是學生作文要借鑒的好方法。
觀察和積累,不是一遍兩遍,而是“反復、反復、再反復”的過程。這樣,訓練的時間久了,語言、素材、章法儲備豐富了,學生在寫作時就可以厚積薄發,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地寫出好文章了。
五 評改鑒賞,提高能力
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寫作,而且還要教會學生修改作品。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在作文批改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評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體批改等多種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學生批改作文時要做到:先通篇讀,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地認真讀,找到不通順的句子、不恰當的詞語、錯別字、用錯的標點符號等,并用圈、點等符號標出,最后寫上對這篇作文的簡評。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薄弱的學生互相批改作文,讓寫得差的學生改寫得好的作文時,從中學到方法,受到啟發,得到提高;寫得好的學生改寫得差的作文時,也能從中得到教訓。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評改作文會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天長日久,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讀書破“萬卷”,落筆非難事。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能指導學生多讀書:讀有字之書,讀生活之書,讀自然之書;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在閱讀中激發并培養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學生將不再“談作文而色變”,作文對于學生而言將是一件水到渠成之事。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