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印 孔令剛
【摘 要】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傳統文化觀念在現代社會人的心中越來越淡。加強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28-01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特點,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理應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和繼承。但是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傳統文化觀念在現代社會人的心中越來越淡。因此,加強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
一 以小學語文教育為主,循序漸進地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教材中有很多朗朗上口、富含傳統文化韻味的文學作品,如《三字經》《百家姓》等,這些文學作品大都注重漢語音節的押韻、語言的排列組合、句義的通俗明曉,在兒童易于誦讀與記憶的基礎上還兼具深刻的人生哲理與處世智慧,是對兒童進行道德倫理教化的范本。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參照教材作為讀本,一方面加強兒童誦讀能力的培養與文化修養的積累,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背誦中使一些道德倫理規范深入其心,從小加強孩子的道德品質與自我約束能力。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非常多,教師要進行仔細篩選,不僅要選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階段和特點、適合小學生文化修養基礎的傳統文化作品,還要使選出的傳統文化作品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注意警惕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取其精華進行適當加工,使其為我們所用。教師在篩選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時,盡量使內容與語文教學的內容相聯系,應該注意發揮語文教育本身的作用,切莫讓滲透傳統文化淹沒了語文教育的功能。如《王二小》一課中,講述的是少年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護八路軍,勇敢地把敵人引入埋伏圈而自己英勇犧牲的故事。教師在對這篇課文進行拓展延伸時,可以收集一些傳統文化中流傳較廣的愛國故事,如岳飛、辛棄疾等,通過向學生講述他們的愛國故事與王二小的故事相呼應,進一步鞏固教材對學生的愛國情感的教育,同時也達到了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的目的。
二 在古文教學中領會古代名人的精神風貌,加強人格修養
小學的語文教材中就已經選編了大量的經典詩、詞和文言文。這些詩、詞、文言文等在選材上多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或敘事為主,篇幅短小精悍,義理淺顯易懂,非常適合小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特點。這些古文就是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橋梁,是教師語文知識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師一方面要注重降低教學的難度,小學生在初次學習文言文時,會由于語法規范、字詞的不同而產生時代陌生感,會有畏難心理。很多教師怕小學生無法理解過于抽象的語法、字詞知識,一味地抓住文言文的字、詞、語法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從而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負面情緒,很多學生直接把傳統文化等同于文言文。教師在古文教學中要注意盡量以語文知識傳授的基本目標為主,切勿犯貪多的毛病,對于比較深奧的字詞、語法知識可以一帶而過。教師應學會把握古文的寫作手法、結構布局、人物描寫等寫作手段,挖掘古代優秀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在具備一定審美鑒賞力的基礎上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情感;教師還要把握古文的思想精髓,由于古代社會文道并存的獨特現象,很多文學作品兼具道德教育、倫理規范的意味,教師要善于挖掘古文的思想情感內涵,用古文中滲透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加強學生的人格修養與道德品質。
三 結合各地的風俗人情,體味傳統文化
文化既是高于社會生活的思想精華,又是實實在在存在于人們生活之中的風俗習慣,如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保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人尊崇祖先和祭祀的傳統心理體現,春節是古代社會出于對鬼神的敬畏,放爆竹驅鬼神、慶節日的習俗。小學生要領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活影響的深遠,更好地體味文化內蘊,就必須走出課堂,細致地觀察自己生活的環境,培養文化的敏感力和判斷力,能夠對生活環境中的現象進行正確的傳統文化解剖。比如,小學生看到結婚時有在床上撒花生、桂圓、紅棗、蓮子的習俗,應該能聯想到這是中國人追求美好的寓意,即早生貴子的傳統;還應該認識到這一習俗正是利用了中國漢字同音多字的現象,取諧音字代表吉利的寓意。教師要善于利用中國的風俗民情、傳統節日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以此為契機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如在端午節時,通過辦黑板報、課外活動、參觀屈原故里、知識競賽等活動,加深學生對端午節和屈原的了解,在增長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春節假期,可以布置一道別出心裁的寒假作業,即收集看到的精彩對聯。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杰出形式,是由漢語特殊的語音、語言、文學規律所形成的,學生在收集精彩對聯的同時不僅能培養對生活的觀察能力,還能增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傳統文化修養。
總之,小學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不斷適應形勢變化提出的新要求,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修養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