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摘 要】語文探究性學習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以課堂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作為生長點,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開展對某些問題的深入探討或者研究;它立足于教材,然而又高于教材,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把探究性學習分為形成性探究、建構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這三種探究方式。這三種探究方式滲透進課文學習中,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語文探究性學習;形成;構建;延伸
語文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程和探究性學習兩者相結合的產物,通過這種活動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讓初中生自主地探究知識,提高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地掌握學習規律,進而培養初中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金坤榮在《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一文中認為語文探究性學習實施的類型包括:形成性探究、建成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根據初中生學習語文的實際情況,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也嘗試著把探究性學習分為形成性探究、建構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這三種探究方式。
第一,形成性探究方式。
形成性探究是指把課文內容和過程的典型材料設計為探究性問題。探究性問題可以針對課文情節等關鍵處的聯結點,可以針對字詞的去除、變換、比較,也可以針對文章精彩部分的品味、內容矛盾的辨正。
課文情節關鍵處可以運用預測的方法,在教學《故鄉》一課時,布置學生只預習回故鄉、憶故鄉的情節,課堂學習時讓學生想象:“我”回到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見到了讓自己有美好童年的閏土,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他們之間的關系會怎么樣呢?這兩個內容設計為空白讓學生去想象、預測,學生必然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在學生想象、預測完這些情節后讓學生再回到原文,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也能讓學生很深刻地理解小說所表現的主題。
對文本字詞進行認真品味,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這段文字好在哪里?能不能刪去?和它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內容比較一下會怎么樣?為什么用這個詞?能否和其它詞調換?在文章亮點處探究思索,重錘敲打,能豐富情感體驗。
第二,建構性探究方式。
建構性探究是指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主動發展,它立足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建立知識系統,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可以是對課文有關內容及其背景的探究,促其理解。如學習《故鄉》,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魯迅的人物介紹,曾經學過的魯迅寫的文章以及魯迅文章的特點,魯迅寫這篇小說的背景。這些預習既可以鍛煉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也有利于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
可以是課文知識要點多元性角度的剖析,促其靈活。所謂多元性即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不同的閱讀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進行多元思考,構建多姿多彩的認知結構。如分析《故鄉》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故鄉在“我”眼里發生了變化,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學生在閱讀探究后,有的說人變了:閏土的外貌、語言和動作變了;閏土對“我”的態度變了:閏土對生活的態度變了。楊二嫂的外貌、語言也變了: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生意好;二十年后變成潑辣自私的“圓規”。有的說故鄉的景色。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對小說的主題和人物形象的認識有了更全面地認識,從而切身地體會到閱讀的多元化。
可以是相同內容的課文重組,促進知識的貫通與深化。如將魯迅先生的《故鄉》和《社戲》兩篇文章中的故鄉生活進行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上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探究:《社戲》與《故鄉》同是以故鄉為題材的文章,《社戲》所描繪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美麗故鄉圖,是美好的回憶;而《故鄉》中所描繪的是現實中的景象殘破、令人感傷的故鄉。這樣的閱讀實踐,不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強化了探究能力。
第三,延伸性探究方式。
它主要立足于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對語文知識或問題進行補充、擴展、猜測和發現。
這種再創造的探究可以是對故事情節的藝術省略或思想感情的含蓄表達進行填補。例如,《故鄉》一文的末尾“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解,通過探究學生發現這里其實是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努力奮斗,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就可能實現。這段話意味深遠,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到來的堅定信心。
再創造的探究也可以是發展,即對課文內容進行合乎邏輯的想象。在《故鄉》的結尾,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宏兒和水生后面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這樣的探究能誘導學生從舊知中引發新知的生長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所學知識推向深度和廣度。
有時延伸也可以將課內向課外日常生活延伸,在《故鄉》的拓展提升環節,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我”、“閏土”、“楊二嫂”在封建社會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隔膜,假如“宏兒”和“水生”來到2013的今天他們之間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不能讓“我”再回一次故鄉?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的變化,深入理解我國的一些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給農民生活帶來的一些變化。引發學生通過對新舊社會人際關系的比較,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與魯迅先生心聲的一致性。
語文探究性學習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必要的補充形式,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學習方式,它拋棄了接受式學習的弊端,讓學生在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提升了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何強生.《語文探究性學習》,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
[2]趙希強.主編《探究性學習方式研究與實踐》,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月10月版
[3]金坤榮.《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方式》[J].江西教育,2003年Z1期
[4]鐘啟泉,姜美玲.《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及路徑》[J].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5] 陳順平.《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探究性學習》.《考試教研版》,2007.3
[6]李西勤,李玲.《語文探究性學習模式初探》,《教育探索》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竹鎮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