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四
【摘 要】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健康教育是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針對在校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生活困擾和現實身心發展的需求,利用相關生物學知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處理可能面臨的困擾,從而達到切實保護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生物教學 ? ?心理素質教育 ? ? 健康教育
初等教育的生物學教學涵蓋身體健康、心理維護、服務社會等諸多內容,生物教師應針對受教育對象正處于青春發育階段的特點,在學生中及時開展健康教育,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就生物教學中如何開展健康教育總結如下:
一、鉆研教材,加強對常見病的理解
人教版初等教育《生物學》的“細菌、真菌、病毒”“動物”“生理衛生”“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部分”四個部分都涉及常見病知識,教師應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向學生說明相關疾病病理和預防措施。
1.常見傳染病和預防方法
沙眼衣原體會使人患“沙眼”;破傷風、傷寒、猩紅熱、肺結核、細菌性痢疾等是由細菌侵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感、艾滋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腳癬、甲癬、頭皮癬等是由真菌引起的;瘧疾、蛔蟲病、蟯蟲病、疥瘡等是由寄生類無脊椎動物引起的。上述病癥都可以通過特定途徑在人群中相互傳播,屬于常見傳染病。生物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講清楚有關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聯系實際提醒學生搞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嚴防傳染病的流行。
2.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疾病
穿鞋過緊、過窄或鞋跟過高會影響足骨的正常發育,使跖趾關節靈活性下降;忽視對變聲期聲帶的保護,聲音會變得嘶啞;青少年學生會陰部位積垢則引發系列炎癥,甚至轉變成膀胱炎、腎盂腎炎等;青少年近視的發生,常與學習時間過久、沉迷打游戲玩手機有密切聯系。為了保護青少年的足骨、聲帶、眼睛等的正常功能,教師應向學生說明相關身體器官的保育知識,糾正他們的錯誤習慣,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
3.激素分泌紊亂引發的疾病
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等內分泌腺和由它們分泌的激素構成了人體內分泌系統,任何一種激素的分泌發生錯亂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侏儒癥、巨人癥、呆小癥、甲狀腺腫大、骨質疏松、生長發育遲緩、機體免疫力下降等都是由于體內激素分泌紊亂引發出的疾病。對于這類病癥,教師在闡明發病原理的同時,也要適時提醒學生及時自我檢查,爭取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危害。
4.飲食不當引發的疾病
青少年學生對糖類、蛋白質、無機鹽類的物質需求量較多,對脂肪、水、維生素類物質也有一定的需求。假如不能及時得到合理的膳食指導,就有可能出現偏食、挑食、暴飲暴食等較壞的飲食習慣。暴飲暴食會因過多攝入營養和熱量形成各種“小胖墩”,嚴重的還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癥狀;偏食、挑食時又因營養不足會妨礙青少年的正常發育;維生素類缺乏時,則可能罹患夜盲癥(缺維生素A)、腳氣病(缺維生素B1)、壞血病(缺維生素C)等,造成學生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甚至還會影響智力發育。只有針對青少年學生的發育需求合理攝取食物才能有效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心理素質教育
青少年學生天性敏感、好奇、活潑、好動,在校學習期間面臨學習壓力、教師督導、同學間糾紛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就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不利影響,表現出偏激易怒、焦慮壓抑、缺乏自信等諸多負面情緒。教師在講授《青少年的心理衛生保健》時,要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狀況,針對性地開展相關衛生保健教育,通過恰當的青春期心理維護,促使學生在高效率學習的同時,又能健康成長。
三、積極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力
在教材的《生理衛生》《生長發育》《衛生保健》三章多次安排體育鍛煉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體育鍛煉的種種好處——適應多變氣候環境、增強消化功能、增強心肺功能、增強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功能,指導學生在緊張學習過程中,既強調文化課的進步,又要注意身體的健康成長。
四、合理用腦,科學規劃作息時間
持續學習時間過長,大腦就會疲勞,記憶功能發生紊亂,學習效率明顯下降。教師要時刻留意學生的學習狀態,提醒他們利用下課時間活動活動腿腳,消除聽課疲勞;適時變換生物課的教學形式和內容,讓大腦皮層不同區域交替工作和休息,從而有效維持學習的高效性。應該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生活特點,科學規劃他們的活動內容,確保每天不少于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不鼓勵學生熬夜學習,以免他們患上失眠癥或神經衰弱類疾病。
五、培養服務社會意識
在講授《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生態》時,結合本地區常見遺傳病,講解先天性聾啞、性別決定、紅綠色盲遺傳、優生、優育等方面的遺傳知識,強調近親婚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又要適當批判封建迷信行為。在講授《環境保護》時,要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危害,在學生群體中逐步樹立起保護環境、造福社會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