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摘要: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迎合經濟、政治體制的發展需要,也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國際、國內環境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變遷,這一管理模式弊病叢生,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羈絆。為此,一種全新的市場化管理理念呼之欲出,它突出質量觀、人本觀、開放觀、成本觀。積極建構并實施市場化管理理念將極大地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市場化
自1999年教育部決定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已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一些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亟需高等教育管理者樹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以策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變遷。所謂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指由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概念判斷和命題構成的觀念群,由此支撐并產生相應的管理實踐行為。然而事實上,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長期以來滯后于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建構并實施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尤為重要。
一、傳統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沒落
管理理念作為一種指導管理實踐的思想意識誕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它是教育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礎,由此產生對應的管理實踐。在過去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誕生過很多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人們對此總結不一,但都無一例外地極大豐富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在過去的諸多管理理念中,最重要的教育管理理念之一便是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管理理念,它誕生于計劃經濟時期。這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權力向學校滲透的體現,是教育管理領域政治化的體現。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以行政權力為依托,以自上而下的貫徹為特點,使高等教育管理活動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如果說在過去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有助于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開創高等教育的新局面,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在今天高等教育已面臨巨大變化的新時期,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已經與當今新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不相宜。具體來說,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模糊了高校與行政機構的邊界,使得行政權力得以延伸進高校內部,妨礙了學術自由;其次,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縮小了高等教育的主體范圍,導致高校閉門辦學,為學校人才培養脫離社會實際需要埋下隱患;再次,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使權力過分集中,導致管理科學化、民主化發育的遲滯。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傳統理念顯然已經與時宜不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近年來學術界曾一度高喊“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口號,也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高等教育管理的這一理念弊端提出來的。
二、新時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構背景
傳統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消除,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尚在探索形成之中,在新舊管理理念交替之際,高等教育管理仍然處在一種傳統管理理念支配下的慣性發展之中。實際上,高等教育已經面臨著全新的局面,這種新背景既是高等教育全新管理理念形成的依托和基礎,又是對傳統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形成壓迫之勢的源頭。
(一)市場經濟體制打破了權力的壟斷
在我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社會再分配制度取代了過去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模式,國家壟斷了社會中幾乎所有的重要資源。在這一稀缺資源的配置體制中,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中日益失去其重要作用,而行政權力幾乎成了壟斷資源配置的絕對權力。在這種背景下,大學發展所需的資源也完全為行政權力所把持,高等教育管理中資源配置洋溢著行政化的管理氛圍。然而這一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而發生了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后,在傳統的行政化權力之外,市場越來越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且卓有效率。大學發展的資源已經脫離了單純的行政化供給,形成了多樣化的新趨勢。高等教育發展資源的多樣化來源開始打破行政權力對高等教育管理的絕對統治,權力壟斷由此被突破。
·教育管理·新時期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構與實施
(二)教育信息化打破了知識的壟斷
在紙質媒體時代,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高校是知識的集散地。高等教育在社會體系中知識中心的位置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十分寬裕的相對自由,這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中“獨斷專行”的成分較濃,而民主的成分相對匱乏。與這種知識壟斷地位相伴隨的是,無限優越感充盈著整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這自然地導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剛性有余而彈性不足。于是,在這一理念影響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充滿了官僚與陳腐的氣息,高校應有的活力喪失殆盡。信息化打破了知識的壟斷地位,使得教育的載體、內容、傳播模式等相繼發生變化,繼而帶動了整個高等教育的革新。在這場方興未艾的變革中,高等教育的地位開始不斷受到沖擊,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教育越來越受到青睞,伴隨著其技術的日臻完善,高等教育面臨著顛覆性的危機,一如電子商務對實體經營店的沖擊一樣。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切斷了大學的“經濟臍帶”
從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大學與政府的“蜜月期”也開始結束,政府開始考慮逐步剪斷與大學之間既已存在的“經濟臍帶”。這場運動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彼時,西方經濟開始出現下滑態勢,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因而不愿意繼續納重稅。面對福利國家不斷攀升的財政投入和征稅困難的現實,西方國家以英國為代表,率先對政府管理進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削減財政預算,大學的財政預算也被大幅度地削減。新公共管理運動反映了政府在公共服務產品提供上的捉襟見肘,事實上公共需求呈現無限增長趨勢,而政府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同樣,對于中國而言,從新中國成立到1985年,高等教育一直是“免費的午餐”,此后中國高等教育的學費實行并軌直至收費。從免費教育到收費教育,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服務已完成了從純公共物品到準公共物品的轉變,這逐漸改變了行政話語權在大學管理中的地位,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開始發生改變。
(四)高等教育大眾化激活了教育的服務特性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比實際預測的要早一些。如果說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管理可以聽取來自上面的聲音,那么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已經成為普通人的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它兼具投資性和消費性。大學生作為普通消費者,其利益訴求開始越來越受到大學管理層的關注。這種趨勢迫使大學管理理念滲入民主的因子,并不斷泛起人性化管理的層層漣漪。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變化,也使得作為高等教育消費個體力量的增強,從而改變了高校管理中力量博弈的對比,從而倒逼傳統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步伐。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顯然已經過時,為此需要重新確立新的管理理念。結合國外在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驗,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的發展情況,本文認為,在目前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應該建立全新的市場化管理理念。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是指“高校按市場經濟的規律辦學,從招生到學生的培養,到學校的管理,到學生的就業,都適應市場的需要,學校與社會保持密切地互動關系,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學校與社會兩張皮,學非所用的狀況”[1]。事實上,這一定義也并非具體而明確的,它只是一種概括,因為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仍在探索之中,對它的認識將隨著實踐的深入而愈加明確。
三、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構框架
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將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從本質上來講,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是在一種開放的、全新的環境中重新對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人、財、物等進行管理組合,以獲取最大效益的管理理念。因此,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應該由以下四個基本方面建構而成。
(一)質量觀
從政府對高等教育管理政策導向上來分析,市場化的管理理念切合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實際問題,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自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就廣受詬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包分配工作,雙向選擇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式,而所謂的雙向擇業事實上就是大學生需要到人才市場上去自謀出路。隨著大學擴招規模的逐漸加大,大學生“找工作難”成為新的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率就成為社會和政府考察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這種背景下,質量觀成為大學管理的重要發端之一。在精英化階段,由于大學生都經過了極為嚴格的篩選,因而入口的嚴格控制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然而大眾化階段,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很難保證培養的學生都符合人才培養方案的預期設想。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下,培養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接受檢驗,如果學生質量不達標,不單損害高校的辦學聲譽,最終高校也將自毀前程。因此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不斷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真正使高校成為人才培養的“母機”,唯此,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人本觀
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下,高校管理既無市場觀念,更無人本觀念。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已經開始逐漸脫離行政的懷抱,這客觀上要求高校樹立人本觀,重新確立學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堅持學校的一切管理活動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人本觀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的建構中之所以能夠作為基礎,是因為:首先,教育活動就是以人的生命活動為基礎的社會活動,教育的過程也是個體的生命歷程,因此,教育直面人生,是為提高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失去了對個體生命本身的關注,教育將是不完整的;其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而非簡單的知識傳授,如果將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指向知識,而不是人,顯然是本末倒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指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認識到這一點,“以人為本”在教育中就成為了當然的選擇。
(三)開放觀
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管理理念要求大學開門辦學。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長期的“關門辦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為大學畢業生失業負一部分責任。大學作為社會的一個部分,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高校辦學雖然具有自身的獨立性,但高校培養的人才必然需要具有社會適應性,從這一點來講,高校的管理理念必須具有開放性,將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要求納入自己考慮的范圍。具體而言,高校市場化管理理念的開放觀維度,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首先,高校向社會開放,高校應該與企業之間保持信息溝通,并建立一些相應的合作。高校向社會開放辦學,一方面可以提升培養學生的針對性和社會適應性,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學校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率。從根本上來講,高校開放辦學正是體現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職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其次,高校內部的開放辦學,以打通人才培養的制度性藩籬。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之間的交流溝通比較欠缺,學生的知識深度有余而廣度不足,這要求我們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打破學科、專業間的隔閡,對內秉持開放性辦學理念。
(四)成本觀
辦學成本是指高校為培養學生所發生的一切資源耗費,既包括直接的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也包括間接的機會成本。[3]當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由行政化向市場化轉變之后,成本觀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再也無法繞開的問題。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客觀要求高校堅持成本觀,因為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高校必然要考慮辦學成本。這一維度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高校應該計算辦學成本,成本意識是市場經濟中任何組織和個體都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計劃經濟時期那種粗放型、不計成本的辦學思想已經過時,高校必須關注辦學效益。其次,高校應該控制辦學成本,這實際上是在計算辦學成本的基礎上,對高校辦學過程中實際發生的費用的控制、調節、監督,將辦學成本有效地控制在實際范圍之內,從而保證投入和產出的比例。
四、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實施策略
建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管理理念并非是倡導高等教育市場化,而是面向市場進行高校管理體制的重新構建,將高等教育置于社會乃至全球大背景中來考慮如何辦學問題,因此,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與本文所倡導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市場化理念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今天全球化和信息化時期,高等教育再也不能在象牙塔中獨善其身,只有徹底革新高等教育管理的陳舊理念,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快速發展的康莊大道。2012年,一場以教育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教學新模式掀起了世界性的慕課浪潮,傳統課堂正在被顛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在這場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嗅覺靈敏的高校已經提前感知到教育變革的步伐,在高校管理上奉行市場化管理理念,與境外高校、社會組織共同合作,投入到這場偉大的教育變革洪流之中。相反,另外一些高校則依然墨守成規,繼續奉行行政化的管理理念,按兵不動。事實上在這場稍縱即逝的信息化變革浪潮中,不同教育管理理念導致不同的教育實踐,而歷史最終將會對這些不同的管理理念給出客觀評價。
雖然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還處在探索階段,但是由于這一管理理念切合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時弊,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而,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的實施。
(一)高等教育管理導向上突出市場性
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指導下,要求大學的辦學主體尊重市場規律,并利用市場規律為辦學服務。高校辦學主體應該以市場作為辦學的導向,不斷研究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從市場的需求出發,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專業、開設課程,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以適應社會需求。由于教育服務不同于普通的服務,它的對象是人,對人的培養有一個漫長的周期,因此高校在突出市場性的過程中,要注意人才培養的超前規劃與預測,不能被動適應市場的變化,而應該主動出擊,將市場需求和自身的辦學特色結合起來。
(二)高等教育管理思路上突出經營性
教育雖然是公益性的事業,但是高等教育某種程度上能夠帶來社會正外部性的同時,將會給個體帶來更高的回報,因此高等教育兼具投資和消費的雙重屬性。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制度下出生人口的銳減,以及出國留學人口的激增,我國高等教育終將面臨生源危機。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將無情地淘汰掉一批辦學質量不高的高校。因此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管理理念下,高校應該用心經營高校,樹立品牌效益,提高社會聲望,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適當追求高校的經濟效益,以使高校在將來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得以發展。
(三)高等教育管理取向上突出服務性
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在管理中真正擯棄行政化管理傾向,突出管理的服務性。從社會職能上來看,高等教育是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傾向使得高等教育的職能發生了嚴重偏移,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傾向長期以來成為人們批評的對象。因此,實施市場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切實改變過去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將辦學自主權落實到基層部門。與此同時,學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須圍繞著為學生發展服務這一中心主題來開展。
(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上突出競爭性
在行政化色彩逐漸淡化的過程中,高等教育也將被逐漸推向市場,進行優勝劣汰的角逐,因此高等教育應該充分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首先,在高校內部應該建立公平競爭的用人機制,形成良好的內部激勵機制;其次,高校應該廣攬賢才,把人才作為強校之本,舍得花費巨資引進高級人才,不斷增強高校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再次,高校在管理中應該處理好各種外部關系,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并盡最大限度爭取到政府、社會、校友等各個方面的資源支持,以爭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五、結語
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改革是中國高校走向世界的必經的一環,也是中國高校自身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唯有經過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才能夠推動體制的變革,進而形成范式的革命。改變中國高等教育行政化的管理理念,樹立市場化的管理理念,高校管理將走出傳統的窠臼,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將步入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李小元.高校內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市場化改革芻議[J].改革論壇,2005(2):181.
[2]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0.
[3]李曉波,霍平麗.高校辦學成本及其構成項目新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