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表達的“困境”,讓學生樂于表達、樂于交流,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及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應用;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中,經常發現部分學生也能按照目標和任務去自主閱讀文本,學習注意力也很集中,意志力也很堅強。但在檢查學習效果,組織交流反饋時,總是無話可說;有的想說,卻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能把自己的“意會”正確地表達出來。那么,如何引導這部分學生走出表達的“困境”,提升言語表達的智慧,真正做到既能“意會”又能“言傳”,從而切實提高這部分群體的語言應用及表達能力呢?我認為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及時鼓勵,排除非智力因素干擾,讓學生樂于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對某些事物有所感悟,但不能把內心的感悟表達出來的情境。這除了受學生個人智力因素影響外,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關于語言表達的智力因素,它一般包括語言表達機智、知識儲備、生活閱歷、語言情境等因素,這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去訓練。而對于由非智力因素導致的“語塞”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首先要打消學生怯場的念頭,給予這部分學生及時的鼓勵。教師要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喚起學生表達的信心和勇氣。對于那些想表達但表達不清楚的學生,教師可以及時對他們的發言進行補充,讓他們的表達能連續起來,讓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夠暢通起來,以此獲得語言表達的成就感,增強表達的自信心;另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把課堂表達的機會留給這些學生,多給他們提供交流表達的平臺、鍛煉的機會。
二、引導學生進行多途徑的口語交際實踐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從出生到15歲平均每年約1000小時在和語言進行接觸。大量的理論和實踐證明,人的語言應用及表達能力是在實踐中獲得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必須積極為學生搭建語言交流的平臺,拓寬學生的交流空間,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感受中學會與人溝通、樂于表達、勤于表達。
1.上好口語交際課,提升表達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安排了適當的口語交際練習。通過口語交際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就某個熱點話題進行表達,發表自己的意見,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表達等能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很多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上忽略或淡化了此項練習,使學生失去了語言表達鍛煉的機會,也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失語”現象的一個原因。面對這種情況,只要教師適當引導,學生一定會樂于參加的。如,在教學“小小即興演講會”時,為了營造氣氛,我播放了《我的中國夢》演講視頻,學生被小選手精彩的演講深深地感染了,同齡人淵博的知識,侃侃而談的表達,讓他們躍躍欲試。接著,我出示了教材中的五個演講話題供給學生參考選擇,然后選擇一個話題為例,師生共同探討快速構思要領,交給學生構思方法。
2.鼓勵學生適當參加實踐活動,鍛煉表達能力
陶行知曾說過:“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生活中包含著豐富多樣的語言資源,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發掘、去實踐、去運用。如,在學校舉行講故事比賽,讓學生在動人心弦的情節中去鍛煉表達;指導學生認真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在領悟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中學會表達;引導學生做游戲、唱兒歌,在民歌民謠的審美熏陶下,去升華表達。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言語應用及表達能力。
三、在閱讀實踐中為學生搭建表達的平臺
1.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表達能力
我們語文教師都知道,造成不會表達的原因之一就是“言之無物”“言之無序”。而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規范的語言模式只能從大量的閱讀實踐中理解感悟而來。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著力引導學生在讀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構,積極獲取語言材料,內化到自己的語言系統中。然后,再指導學生根據具體的語境和實際的需要輸出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設計這樣的練習幫助學生表達:“畫出你喜歡的字、詞、句、段,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經驗,說出你喜歡的原因”。這一開放性練習,最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因為是自己最喜歡的,所以必能和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因為是自己最喜歡的,學生必然會找到最佳的言語模式去組織語言。如此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會逐漸走向成熟。
2.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得“意”后不忘“言”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就是,其他學科也從“言”中得“意”,但得“意”后可以忘“言”,即獲取結果就達到目的了。而語文學科要求“言”與“意”兼得:知道文章寫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寫。即如何通過規范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當然,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語表層面”,教師還要重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言語形式應用到實踐中去。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生的語言應用及表達能力才能不斷地提高。如,在教學《蒲公英》一文中,太陽公公“囑咐”小種子們的一段話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悟這段文字所要表達的“意”,即太陽公公的慈祥與和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詞詞語,探究這一語境所包含的言語結構——“記住……別……也不要……只有……才……”。最后,引導學生用上以上的語言結構進行表達,說出自己的長輩對自己的“囑咐”,由文本語境向生活語境過渡。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究,真正做到既要能“學進去”,又要能“講出來”;既要能“意會”,又要能“言傳”,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李文淑.如何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J].學周刊,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