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香
摘 要:數學作業對基礎知識的夯實和反饋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學高段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立足“生本”理念,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性特征,設計符合學生“胃口”的作業形式。
關鍵詞:數學作業;問題設計;高段數學
小學高段數學作業設計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現實挑戰性,這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占據課堂教學主陣地,數學作業形式單一,局限于練習冊、課后練習等固有模式,過于籠統化,缺乏思維拓展的寬度和廣度,創新性嚴重不足。雖然有些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曾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一些思維性強、綜合性突出的習題讓學生作答,但由于學生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形成了帶有傳統固化教學元素的思維定式,缺少一定的思維能力拓展訓練,導致學生答不出來。學困生厭學情緒加重,對數學的厭惡向更深層次的抵觸轉化,使其對數學學科的放棄加劇;優生雖然靠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在問題求解中能或多或少的有所進展,但相較于學困生,仍然擺脫不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現實。
鑒于以上現狀,筆者經過長時期的創新實踐,積累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現與大家分享。
第一,在計算教學中,要求學困生熟練掌握計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進行基本的訓練;中等生在做到基本訓練嫻熟的同時,還要千方百計增強其計算能力的訓練;對于優等生,既要夯實運算能力,又要豐富計算方法,使其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為以后強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奠定基礎。
第二,在圖形教學中,對學生要進行有的放矢的分層教學,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完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后,可讓學困生僅做一些課后習題或練習冊常規題,旨在強化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中等生在“橫掃”基礎性習題的基礎上,還要嘗試做一些稍具挑戰性的題目(如,晴晴用皮尺量得一棵樹的周長為130厘米,試問這棵樹的橫截面積是多少?);優等生在解答常規習題時,對同一題目必須提出至少兩種解答方法,并嘗試從多個角度出發,解決綜合性較強的問題。
總之,小學高段數學作業問題設計關乎整個教學全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不同,因地制宜地進行有步驟的分層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自信心會持續提升,創新意識會進一步深化,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王燕萍.如何為后進生設計個性化作業[J].小學教材教學,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