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焦麗霞
[摘要]新時期新要求,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制定的教學計劃也越來越多地朝著素質教育要求的方向前進,而藝術素養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首先要明確藝術教育的概念和藝術教育的內容,認識到藝術素養教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要正視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實際在課程的開設過程中要勇于探索實踐,尋找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富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生藝術素養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之路。
[關鍵詞]大學生 藝術素養 課程改革 探索實踐
一、大學生藝術教育的概念與內容
(一)藝術教育的概念
藝術教育是一種系統的教育活動,它是以藝術為媒介,教授者與受教者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以提升受教者的藝術能力與藝術修養為目的教育活動。對藝術教育有狹義的含義與廣義的含義兩種理解,狹義的藝術教育是指專業的藝術教育,主要是傳授完整系統的藝術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培養各種專業的藝術人才;而廣義的藝術教育則是指通過一些藝術手段如文學、音樂等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創造美的能力與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教育活動,也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教育。
(二)藝術教育的內容
藝術教育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分成不同的內容類型,各自都比較豐富完整,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標準:按目的劃分、按功能劃分和按學科劃分。按照目的劃分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藝術家,注重藝術實踐的技術訓練;培養藝術師資,傳授給師范類學生以藝術的教學方法;傳授系統的藝術史教育;培養受教者的藝術修養和對于藝術的理解力。按照功能劃分藝術教育主要是教授藝術知識、鑒賞藝術與進行實踐藝術創作。按學科劃分藝術教育則更為具體,包含了更多門類,主要有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教育學科。
二、大學生藝術素養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大學生藝術素養課程設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對于開展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藝術教育有利于德育功能的實現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這樣的觀點:藝術教育可以起到啟發善美的作用;馬克思也有過類似的結論:人類精神的自律是道德基礎,藝術審美可以提供這種自律的楷模。這些推論與想法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從心理學上講,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與統一。藝術教育在培養人們的審美感覺與情感體驗時,也在促使著人們形成審美意識與審美行動。學生在接受良好的審美教育以后,再進行道德教育那么這種良好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行動就會以感覺、知覺等的邏輯方式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發展。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審美情感,進而使道德行為深入心靈深處,外在社會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內在道德需求,從而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藝術教育有利于智育功能的實現
智育功能主要是指發展人的智力的教育功能,智育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著人的全面的思維能力,智力發展有很多影響因素,主要有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以及思維力等智力因素,還有一些非智力因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動機、興趣、性格、意志等。中國傳統教育注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但缺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發展,就必須加強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中又要必須高度重視藝術素養教育對于學生人格完善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有關藝術素養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與記憶力等的智力因素的培養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藝術教育對于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則更讓人驚嘆,一位智障學生通過學習歌曲性格變得自信、開朗,學習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音樂學習刺激了它的成就動機與學習熱情。另外,藝術本身也能讓人產生愉悅的感情,這種愉悅感能夠調動學生的感知、情感等多種因素,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習熱情與創新意識等,并能鍛煉他們適應外界環境與機智的應變能力。
(三)藝術教育有利于情商發展的實現
藝術教育對于人的情商發展也具有巨大的作用,藝術可以刺激人的感官經驗,進而提高人的情緒智力,一般的人會通過閱讀一些書籍、藝術作品等,使自己發展自己的高級情感。人的情商在先天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是更多地和后天的培養有關,情商其實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調控情緒、克服內心矛盾沖突的藝術和生活智慧。藝術則和情商的培養密切相關,在情商的情緒、意志和耐力方面等都能體會到藝術教育對情商的影響。比如,當你情緒煩躁時,聽舒緩的音樂可以使內心平靜,也可以練習毛筆字使自己內心平靜;當情緒低落時,可以聽振奮人心的交響樂曲和觀看一些勵志的電影電視使自己意志堅定、精神振奮;一些病房為了減輕病人的病痛,就會放一些音樂來調節氣氛、緩解病人的病痛和緊張壓力感。藝術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持久的過程,藝術教育由表及里地對人們的情商進行培養,學習掌握藝術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情商的培養。
三、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藝術教育才慢慢地被國家、學校所重視,制定了總體規劃和一些具體實施方案,并建立了藝術教研機構和引進藝術教育師資,促進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不同地區的學生對于藝術教育的看法不一樣,通過實際走訪調查:學生對于藝術選修課越來越重視、目的性增強,希望通過這些課程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少數學生選修藝術課主要是由于興趣所致、隨機選擇、缺乏系統性。大多數學生還都是比較喜歡藝術的,但有些學生對于藝術教育存在一定誤區,覺得藝術教育是專業人士的事情、專業性較強,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藝術知識貧乏、實踐能力弱,選修的藝術類課程也是十分有限,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藝術教育轉化為通識教育。
另外,學校在藝術教育的實施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大部分高校的專職藝術教師沒有達到教育部關于藝術教師人數的規定,藝術教師身兼數職,有的高校甚至都沒有藝術教師。有的學校雖然有藝術教師,但機構設置不合理、設施管理不到位,教學工作開展不順利,導致一些教師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最終造成藝術教師資源的浪費。在藝術課程設置上,大多數高校只是把藝術類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來上的,只有少數高校在藝術類課程上設置了必修課,開設美學或者是藝術史論等課程的也十分少,藝術實踐課更是少之又少,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沒有專門的課程和教師的指導。
四、大學生藝術素養課程改革的實踐舉措
針對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現狀,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舉措:
(一)構建科學的藝術素養課程群
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基本途徑,對于學生在對美的鑒賞與審美素質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科,具有藝術學科的屬性,因此設置學科時一定要從學科的基礎性環節著手,根據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人文素養等個性化需求,從實際出發,在課程設置上按照“技能”與“非技能”設置課程模塊,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構建藝術素養教育課程群。技能素養課程是以藝術鑒賞類課程和藝術實踐活動等為主要導向課程,是為滿足有藝術實踐特長與興趣愛好的學生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形象思維、開發創新精神,技能素養教育不是以技法訓練為主,而是引導學生親自體驗藝術所帶來的愉悅感。非技能素養課程是面對廣大學生的,主要是學習藝術理論知識、了解中外的優秀藝術成果、學習多元文化,最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具體實施時,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上做到有條有理、具有邏輯性,兩個模塊的課程共同作用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藝術感受與藝術體驗。
(二)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藝術教育具有實踐性與參與性,在學習過課本知識之后,就要對知識進行運用,通過人體的視、聽、動覺等來作用于人,使人內心產生積極的藝術心理體驗,理解和把握藝術的內在魅力與感染力,形成藝術技能和素養。因此,學校首先必須通過團學系統經常舉辦大學生日常藝術活動,展示學生的藝術風采,活躍藝術氛圍。其次,要使藝術活動制度化,定期舉辦藝術節、組織藝術專題講座、迎新晚會音樂會也要定期舉辦。第三,對藝術實踐活動進行跟蹤調查,規范教學實踐。
(三)加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藝術教育的實施,師資是關鍵。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的快速擴張,各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師資缺乏的問題,在專業教師的配置上學校首先滿足專業課的需求而忽視藝術教育教師的配置,很多學校都達不到教育部對藝術類師資的配備要求,因此加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必須逐步按照教育部要求合理配備教師。
總之,高等學校藝術素養教育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各個學校從事此項工作的教師都要依據自己學校的條件,結合實際在課程的開設過程中要勇于探索實踐,尋找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富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生藝術素養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之路,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遠大眼光,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優秀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