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對于提升高等院校創新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等均有著重要的意義。要做好產學研協同創新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學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鑒于此,本文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與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特點進行了闡述,并就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運行與完善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期望為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與運行提供可行的參考。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特點;運行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創新策略,隨著廣大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人士的關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逐漸普及開來,并在促進高校科研、教學工作發展,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高和充分發揮政府在教育、商業領域的引導、服務職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中,包含企業、政府、高校以及中介組織等其他社會組織,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整體,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只有準確定位組織目標,并采取科學可行的運行策略,才能充分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優勢,集企業、政府、高校優勢之大成,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攻關、創新教育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突破。
一、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概述
產學研是體現不同功能和資源的生產、教育、科研系統,協同創新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產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單獨作用,聯合獲得新知識新方法的過程與結果。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就是通過一系列條件、制度,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各個參與主體在技術創新、資金籌措、風險承擔等各個方面的作用,來促進高??蒲?、創新活動開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教師科研水平。
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以來,高等院??蒲信c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首先,與政府的溝通與合作使得高校科研項目更能適應國家與市場的需求,其次,與校企間的積極協作也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與技術攻關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使得高校所培養的科研人才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但與此同時,由于經驗與指導理論的缺乏,我國高校產學研系統創新機制在運行中也體現出一些弊病。首先,創新成果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與企業、市場之間的溝通渠道不暢,加之高校教師缺乏經市場推廣與項目經營經驗,導致科研成果的推廣相對緩慢,影響了創新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其次,人才流動不暢。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許多具備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師受專業、職稱等因素的限制,在創新活動中的獨立性較差,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此外由于激勵機制缺失,一些高校教師承接創新項目的積極性不高,科研活動的開展不夠規范,成果不理想,影響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可持續性。
二、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特點
產學研協同創新與以往的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其運行機制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目標高端化
與協同創新相比,產學研合作更加注重技術的轉移,合作研究的高度、深度、廣度相對不足,導致知識創新和技術開發的前瞻性和戰略性不足,產業共性技術的開發運用難以解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究其原因,無非是產學研合作的主體——高?;蚱髽I等過分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了長期效益。而產學研協同創新與之不同,其目標的設立有著高端化、長期化的特點,在積極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時,更十分注重創新活動的遠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企業、高校、政府及其他參與組織,更能做到群策權利、協調合作,積極發揮自身在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來促進協同創新項目的進展。
2.組織系統化
系統化的創新組織,能夠更好地對組織內所有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進行科學分配、調度、利用,進而取得理想的科技創新成果。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通過促進企業、政府、高等院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來實現強強聯合、相互促進、優勢互補,。而高等院校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中,由于突破了原來的單位、院系的壁壘,能夠對人、財、物進行統籌管理,進而充分調動了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為達成理想的創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3.成果易轉化
由于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研發體系從研發需求、研發資源、政策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知識成果保護等方面考慮開展各項科研攻關活動,打破了三大參與大單位之間的壁壘,使科研組織上升到“共同體”的高度,因此很好地避免了因參與主體獨立性強,溝通難、效益分配難等問題而造成研發成本、轉化成本提高的問題。如此一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所創造的技術轉化成產品的時間大大縮短,成本大幅度降低,成果轉化率顯著提高,進而使研究成果創造了更客觀的經濟效益。
三、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運行策略
為了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高效運行,可采取以下措施:
1.搭建公司化平臺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中,企業的攻關方向、科研動態無疑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搭建公司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對于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全面面向市場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一方面應突出校辦企業的主導地位,引導科技機構依托公司化平臺申辦業務資質和對外承接項目,實行??萍挤諜C構、科技服務主管單位和協同創新平臺三級業務管理。將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申辦、維護、使用、管理等工作交由科技機構負責,同時將業務資質的管理與審批權限交由公司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負責,由其明確科技機構的申辦條件、運行基礎及其對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作用,對高校科研活動、人才培養、團隊管理等方面的義務,使科技機構、公司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與高校、企業、政府等主管單位共同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運行負責,進而達到最理想的管理與運行效果。
2.優化人才流動機制
柔性的、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對于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價值,調動創新性人才的科研積極性,以及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運行成效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高校應首先打破校內身份、職稱、職別的聘用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那些理論知識扎實、創新能力較強、科研能力突出的教職工參與到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中去,使其為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科研攻關項目的開展發揮應有的價值。除此之外,高??筛鶕a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內容與需要,設計特聘崗位和兼職崗位,敢于聘用校外外來高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平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最后,為了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參與者的積極性,高校應制定參與人員薪酬、經營目標、科研進展三者掛鉤的績效考核制度,并由專業的績效管理人員對科研人員的績效做出全面而準確的評價,給予其應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
3.強化管控,收益均衡分配
合理而均衡的收益分配制度,對于協調好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各個參與方之間的關系,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的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對此,各方應就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開展進行充分溝通協商,在此基礎上擬定項目合同,逐級對合同進行審查,并由各方法人代表簽署合同。以明確高校、企業、政府及其他相關機構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中的責任、義務、職責等等。除此之外,應在政府、企業、高校各方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前提下對合同的規范運行進行監督控制,對科研項目的進展與成果質量進行評價和控制,同時通過強化合同文件管理、強化科研進度和項目推廣、運營工作控制等措施來規避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運行風險。創新項目取得科研成果并取得收益后,應在各方協調溝通的基礎上按合同規定的各方職能,以及在活動中各方的履約情況、貢獻大小、風險管控成果等因素均衡分配科研收益,并對造成科研機密泄露、技術質量事故等影響科研項目進展和收益的主體追究相應的責任,對造成經濟損失的個人和機構進行經濟處罰。
四、總結
綜上所述,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匯聚了企業、高校、政府等機構或組織的人才、資金、信息、物資、技術等資源,是一個對知識、信息與技術進行集成、重構、創新的過程,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進行準確定位和充分認識,對于構建科學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和促進該機制的有效運行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相對于普通的產學研合作而言,有著目標高端化、組織系統化、成果易轉化的優勢,為了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高效運行,我們可采取搭建公司化平臺、優化人才流動機制和強化機制運行管控等措施。
參考文獻:
[1]趙楊.國家創新系統中的信息資源協同配置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89.
[2]畢強,周浩,王雨.面向產學研合作創新的信息資源配置研究[J].情報科學,2013(6):20-27.
作者簡介:林梅(1973.10- ),女,漢,廣東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研究、高職教育資源研究、人才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