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峰
摘要:到了高三,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這樣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比如說理解函數的奇偶數的特性、周期性及圖象的對稱性等,即“三性”,在這個的基礎上,去進一步探求相互之間的關系.而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及培養學生在探究方面的能力、創新的意識。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于高中數學中函數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 研究性 觀察 探究
一、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
對于“研究性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背景材料的選取
在教材中,所有的重要的知識點都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背景和材料,這確實是一個富有的素材庫,它的意義很大,即能夠把所有的中學教師的優點發揮出來。有時,還可以把各自所寫論文材料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背景和材料。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對于教學,首要是目標的明確,即在每一節課中,把相關的重點教給學生,而對于發現問題的方法,需要我們逐步去引導,反復進行結論前、后的思考。
在荷蘭,有位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爾曾經說過,通過自己的反思,尤其在數學活動中是很重要的,我們把它作為數學的一個核心、動力的因素。所以,反思構成了發現的根本之泉,而教會學生去發現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是一個目標。
(三)“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操作
1.通過建立課題小組而進行:一般情況,以10個左右同學為基準,作為一個課題的小組,然后去確定課題小組的組長由誰擔當。
2.把課內、課外的關系處理好。對于教師,其主要精力安排在課外時間,而在課內,主要任務是積極促進各個課題組去展示自己的成果。
3.通過把點、面結合起來,作為本教案的一個研究方案,組成一個課題小組而進行。每一個小組進行一個方案的研究。主要研究的范疇有:函數的奇偶性;函數的中心對稱;關于x軸上的兩點成中心對稱,周期性;關于平行于y軸的兩直線對稱,周期性;關于一條平行y軸的直線成軸對稱,與周期函數等。
二、通過不斷觀察、反思去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課前,往往老師給大家提供了有關的背景、材料,通過逐步的研究、學習,在上課前,讓同學們去展示一下學習成果。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進行教學,展示2個重點的函數圖像,y=sinx奇函數對稱軸x=kπ+,k∈z f(-x)=f(+x)(特例)f(2π+x)=f(x) ? f(-x)=-f(x) 對稱中心(kπ,0),k∈z f(π-x)=-f(π+x)(特例)。
對于這兩個函數,從函數的“三性”角度來分析,看起來比較優美,而美,在于把函數“三性”集中一起了,那么,這類函數還有別的,即正切函數和余切函數。
三、通過試驗、猜想進行研究性學習
對于偶然性,其中有必然性,讓學生找一個函數去作進一步的試驗。通過下面的做法,讓每一個課題組,選出一位同學,把本組所構造的函數給同學們進行展示,即給大家一起分享成果。
組一的一位學生,展示了:
1.已知函數y=f(x)為偶函數,且關于直線x=1對稱,當x∈[0,1]時,f(x)=x2,作出函數的圖象(作圖過程略)從圖3中不難發現,函數具有周期性,且周期為2。
2.已知函數y=f(x)為偶函數,且f(x+2)=f(x),當x∈[0,1]時,f(x)=x2,(作圖過程略),由圖3可知,函數的對稱軸為x=k,k∈z。
3.已知函數y=f(x),滿足f(x+2)=f(x),且f(1-x)=f(1+x),當x∈[0,1]時,f(x)=x2(作圖過程略),由圖3可知,函數為偶函數。對于上面的三個命題,我們能不能把其寫成一個命題的形式,讓學生去思考。
有的學生說:已知函數y=f(x),當x∈[0,1]時,f(x)=x2,給出三個論斷:
1.f(-x)=f(x);
2.f(2-x)=f(x);
3.f(2+x)=f(x)。
若把其中兩個論斷作為一個條件,則另一個的論斷,被作為結論的命題,即真命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作出一個合情的猜想,即:函數y=f(x),給出三個論斷:
1.f(-x)=f(x);
2.f(2a-x)=f(x);
3.f(2a+x)=f(x)。
把其中兩個論斷作為一個條件,而另一個論斷作為結論,則該命題是真命題。
四、通過探索、發現進行研究性學習
我們可以從本課題組中,選出三位同學進行,即對猜想的證明,其具體的分工,往往由自己來定。有的學生認為:由f(2a-x)=f(x),得f(2a+x)=f(-x),又f(-x)=f(x),得f(2a+x)=f(x)。又有學生認為:由f(2a+x)=f(x),得f(2a-x)=f(-x),又f(-x)=f(x),得f(2a-x)=f(x),還有學生認為:由f(2a-x)=f(x),得f(2a+x)=f(-x),又f(2a+x)=f(x) ,得f(-x)=f(x)。對于三位同學的推證,其關鍵抓住了變量x,即其具有任意性,這樣,根據目標而進行相關的變形。在探索過程中,他們可以發現論斷2、論斷3的條件是:其中參數有2a是相同的,通過反思圖3,即作圖的過程,又有新的發現,即圖象的特征是:在兩條對稱軸即x=0,x=1下,產生了周期性,而在作圖過程中,很容易發現2=2(1-0),從而得到三個論斷:1.y=f(x)的圖象關于直線x=a對稱;2.y=f(x)的圖象關于直線x=b對稱;3.y=f(x)是周期函數,且周期T=2|b-a|為其中一個周期,而以其中兩個論斷為條件,則另一個論斷是結論的命題,即真命題。
五、通過類比、發散而進行
在學生展示了偶函數、軸對稱、周期性等相互關系時,把圖1、圖2結合而作類比、發散,在此基礎上得到一些命題:
1.若函數y=f(x)為偶函數,其圖象關于點A(a,0)對稱,則函數y=f(x)為數,且周期T=4|a|。這是把軸對稱類比為中心對稱。
2.若函數y=f(x)為奇函數,其圖象關于直線x=a對稱,則函數y=f(x)為周期函數,且周期T=2|a|。
3.若函數y=f(x)為奇函數,其圖象關于點A(a,0)對稱,則函數y=f(x)為周期函數,且周期T=2|a|。
綜上所述,對于“研究性的學習”,在我們中學生中是可以做的。而研究一個問題,往往需要我們去發現問題,在反思的基礎上,不斷去熟悉函數的性質、捕捉信息,發現問題,而反思屬于發現的源泉,通過反思、試驗、猜想、論證,從而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而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應用逼近、聯想即類比的思維,這是發現、解決問題的兩種思維模式。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為了獲得了一個知識,需要在平時的點點滴滴的積累,那么,學問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彭家盛.中職數學中“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章節的有效性教學[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7).
[2]羅潔.中職數學函數奇偶性的教學模式探索[J].科技致富向導,2012(9).
[3]王穎秋.中職數學課《函數的奇偶性》教學之我見[J].科技信息,2011(22).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