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煜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98—01
數學教師如果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那么學生就會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進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創設童話情境,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
童話以其豐富的幻想和生動的形象在小學生的認知世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聽童話故事。當聽說教師要講故事的時候,學生們的眼睛立刻變得炯炯有神,人人都會聚精會神地聽著。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在考慮學習內容特點的基礎上,適時創設童話情境。
比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筆者講了這樣一則童話故事:小貓一家去河邊釣魚,在河邊貓媽媽和貓爸爸一直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而小貓一會兒去捉蝴蝶,一會兒去捉蜻蜓。回家的時候,貓媽媽和貓爸爸每人釣了一桶魚,高高興興地往家走,小貓卻垂頭喪氣地跟在后面,他一條魚也沒釣到。一條魚也沒釣到該怎樣表示呢?”當筆者講這個童話故事的時候,學生們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也被激發了。
二、創設生活情境,將生活問題融入數學課堂
數學與生活之間具有廣泛的聯系。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新的課程理念同樣倡導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生活經驗數學化。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對身邊熟悉事物的了解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把數學學習材料和學生生活背景聯系起來,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比如,教學“20以內數的認識”時,課前筆者先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比10大比20小的數,把它們記錄下來。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們用各種形式,比如繪畫、帶實物、口頭語言表達的形式來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數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創設游戲情境,把歡樂引入數學課堂
游戲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在課堂上適時組織學生做游戲,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還能有效地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7的加減法”時,為了在教學中給學生創造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課前筆者讓每個學生撿7顆石子,上課時帶入課堂。學生感到新奇,這一看似簡單的事,卻激發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探究熱情。走進課堂,看見每張課桌上都用粉筆畫了個圓圈,更覺得好奇了,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急切地想知道教師心中所想。筆者要求同桌之間每人將這7顆石子往圈中擲一次,分別記下圓圈內外各有幾顆石子,然后根據每次圈內外的石子顆數寫出加法減法算式,并記錄下來,看哪個組得出的算式既對又多。最后筆者集中反饋,有關7的加減法算式便全部呈現出來了。
四、創設操作情境,將實踐操作帶進數學課堂
兒童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些內容,單靠教師講解,就算費盡口舌,也很難讓學生理解透徹。而如果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
比如,課本上有這樣一道題:“小紅前面有7人,后面有6人,這一排一共有幾人?”在講這道題時,學生們有的說是13人,有的說是14人。為什么同樣的一道題卻有著兩種不同的答案?筆者先不急于判斷誰對誰錯,而是讓學生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擺過之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應該是14個人,因為前面7個人加上后面6個人再加上小紅,剛好是14個人。說13個人的同學,是因為沒有加上小紅。”說得多精彩啊,難點在他們動手擺弄的過程中被輕松地突破了。實踐證明,動手操作能使學生獲得對事物數量關系和空間位置的感性認識,這時再引導學生對這些直觀得到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綜合,便能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編輯:謝穎麗